
「我只是需要一點時間獨處,不是不想理你們」
文/蘇珊.坎恩
我們都認識一種人:有著大嗓門、談吐很風趣,如果走進都是陌生人的房間,一個小時出來後就已經交了兩三位好朋友。社會上把這樣的人當作理想典範,好像人人都該這樣做。可是,對許多內向的人來說,沒頭沒腦地聊天根本就不自然。比起十幾個泛泛之交,我們多半寧可有幾位知心好友。
學校有時候很像金魚缸,你做的每件事彷彿都攤在大家眼前,每個人都可以去批判甚至指指點點。想找到相處起來自在、開心的朋友,有時並不容易。住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蓋兒談到她的朋友,說:「我有三個好朋友,我跟她們每個人都很要好,什麼事都告訴她們。我也會跟其他人聊天、一起玩,不過不會輕易把別人當朋友。朋友就是我有什麼事都會去找她,她也什麼事都會來找我。」
朱利安和安德魯雖然上不同學校,但兩人仍是無話不談、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朱利安個性內向、低調,喜歡一次和一個人相處。「有時候我們就只是待在家,看一些有點白癡的 Youtube 影片,不過大多時候會討論事情,給彼此建議。每次我們在一起,我都覺得時間過得好快。我覺得他很有智慧,說一個十幾歲的人有智慧好像有點奇怪,不過我真的有這種感覺。」
但朱利安沒想到,和安德魯交朋友,也為他帶來其他朋友。一開始朱利安要和安德魯其他朋友見面時很緊張:他們會不會不喜歡他,或覺得他不夠健談?後來發現,安德魯的朋友不但和安德魯有很多共通點,和朱利安也有很多共通點。「我們這群還是人不多,有時會放音樂來跳舞,但不是那種大型的音樂派對。有時候只有我和安德魯兩個,有時候有十幾個。我只和自己喜歡的人交朋友。」
裝開朗的代價
之前提過的露西,也就是那位害羞的的英國女孩,曾經努力想讓個性變得活潑開朗。在學校她常和一群也喜歡讀書、對生物有興趣的女孩子在一起,不過裡面有幾個人個性和她南轅北轍,有時候露西實在難以和她們相處融洽。露西的朋友做什麼都在一起,從讀書到去派對都形影不離,露西也跟著她們去。不過,她其實比較喜歡大家一起待在家,或兩個人一起談天說地、做白日夢。雖然露西和朋友個性不同,但有這些朋友讓露西很安心。露西經常讓討論發展得更深刻、更有意義,所以大家都很能接納她內向的一面。
露西十四歲時,逐漸覺得自己需要多點時間獨處,所以午餐時間會到圖書館去。她從不認為自己是個性內向的人,甚至不知道內向是什麼意思,但她已經厭倦了表現出很合群的樣子;獨自一個人吃午餐,讓她可以喘口氣。
然而有一天,從圖書館走回教室的路上,露西在走廊遇到她那群朋友,一共有九個人,其中一個猛然踏上前,嚴肅地說:「我們要和你談一談。」她領著露西走到操場,所有女孩坐成一圈,把露西圍在中間。
她的朋友手往空中一指,開口問:「你為什麼都不理我們?一到午餐時間就消失,也不跟我們說一聲,我們到圖書館找你,你還很不耐煩的樣子,這樣真的很過分。我們是朋友,你應該對我們好一點。」
露西突然明瞭,她朋友說的沒錯,她的確對她們不太友善。她討厭書讀到一半被打擾,所以或許真的在避免和她們打交道;不過她無意惹她們生氣。現在好了,這一群九個女孩圍著她團團坐,盯著她看,有些目光更是憤懣不平。
露西解釋:「我只是需要一點時間獨處,不是不想理你們,讓你們覺得我沒禮貌,真的很抱歉。」
一個女孩說,如果露西還想繼續和她們當朋友,就要遵守一些規定。第一,午餐時間要和大家在一起。第二,露西要去圖書館,必須先告訴大家。
這次的經驗讓露西大吃一驚。她終於明白,其中有些人不是真心和她做朋友。在這些人面前一定要表現得活潑外向,否則她們就好像不想看到你。露西以前一直假裝自己個性外向,所以現在她在午餐時間消失,大家自然會覺得奇怪。
後來,她和這群人中的四個女孩逐漸疏遠,但和支持她的五個女孩則愈來愈要好,有幾個甚至會在團體討論的時候照顧她,對大家說:「露西有話要說!」讓大家注意聽她說話。露西再也不必掩蓋或解釋自己的個性,再也不必扮演另一種性格了。
假面朋友
喜歡跳舞、個性內向的喬姬有過更不愉快的經驗─她曾經和一群女孩子很要好,以為她們是朋友,最後卻和她們決裂。喬姬從幼稚園開始,就有人說她應該多表達自己的意見;長大之後,類似的評語依然揮之不去。喬姬不覺得自己害羞或內向,不過既然老師同學都這麼說,或許自己個性有一部分就是這樣吧,而且是不好的一部分。慢慢地,她想,自己是不是有哪裡有問題?她的個性還有很多面向,譬如她對人親切友善,也熱愛運動,為什麼大家只在意她有多文靜內向?可能有什麼事她沒搞清楚吧。
升上六年級後,她和一群女生一起搭車上學;她們當朋友好幾年了,喬姬喜歡她們以前嘻嘻哈哈、傻裡傻氣的樣子。不過上了國中,她們講的話就開始尖酸刻薄起來。突然間,有沒有人氣、酷不酷,變成她們最關心的事,喬姬沒想到會有這種轉變。那幾個女孩開始批評喬姬聽的音樂不對、穿的衣服不對。後來,喬姬不停接到惡作劇電話,直覺就認為是這幾個女孩打的;雖然她們不肯承認,不過喬姬心裡很清楚。喬姬回憶那時的情況,說:「她們不是真心想和我當朋友,不過我不認識別人,也不想自己一個人。」
這些女孩除了冷嘲熱諷,也批評喬姬太文靜內向。有一天上課前,有兩個女孩子硬是要喬姬放聲尖叫。其中一個說:「我敢尖叫喔,你敢嗎?」喬姬說:「我不想尖叫。」她們為什麼要她尖叫?很明顯只是為了讓她不舒服。接著那兩個女孩就輪流放開嗓子高聲尖叫。喬姬沒有跟著叫,她假裝覺得很有趣,其實心裡只想哭。
糟糕的是,這種欺凌在國中很常見,特別是在女孩子之間。一般來說,男孩子如果意見不合,通常會動手打架,或約在運動場上見真章。女孩比較會運用人際關係來攻擊對方,有些則運用自己和其他女孩的關係,運用自己的地位或人氣來威脅、貶低受害人。
當然,會展現敵意行為的不是只有女孩。有個文靜的男孩羅傑,在五年級時獲選入讀進階數學班,非常高興;他非常喜歡數學,轉到進階的班級也讓他更有自信。但他後來卻告訴父母,自己想留在原班級就好,讓他們非常吃驚。
後來,他父母發現有幾個男孩子威脅羅傑,說如果他轉到進階班,就要和他絕交。羅傑一開始不想失去朋友,但後來他自己改變了心意。他很喜歡數學,也想上進階班,如果這樣就要絕交,他們就不是真正的朋友。比起和這些所謂的朋友來往,上進階班對他的自信心幫助更大。
運用人際關係攻擊他人,對文靜內向的孩子來說殺傷力特別大,男生女生都一樣。內向的孩子通常會擔心自己交不到新朋友,所以會盡量忍耐,繼續和欺負自己的人維持朋友關係,最後造成自信心破碎。由於害怕未知的情況,他們會覺得就算朋友再怎麼惡劣,也比完全沒有朋友好。
幸好,許多孩子最後鼓起勇氣,毅然拒絕這種社會壓力。離開惡劣或會欺負人的朋友需要莫大的勇氣,但是請相信我,這樣的勇氣你也具備。
喬姬最後終於鼓起勇氣離開那群朋友。一開始她怕失去朋友,所以儘管每天午餐那些女孩都在取笑她,她還是和她們坐在一塊兒。但等六年級結束時,喬姬忍無可忍了;她已經被踐踏太久,決定從此之後再也不要任人欺侮。喬姬告訴爸媽,她再也不要和那群女孩一起搭車上學,也不想和她們再有任何往來。
交新朋友的路看起來遙不可及。所有人似乎都已經分成難以打入的小團體,喬姬和原本的朋友分道揚鑣後,就剩自己一個人了。後來,在七年級的科學課上,她坐在一個叫席拉的女孩旁邊,她們彼此不熟,一開始也說不上幾句話。不過有一天,席拉聽了老師的話笑了起來,不知怎地喬姬也開始跟著笑,兩個人愈笑愈厲害,停不下來,連老師都得請她們安靜。喬姬很開心,這還是她第一次聽到老師要她「安靜」呢!
那天以後,兩個女孩愈來愈有話聊,在課堂上傳塗鴉鬧著玩,也一起做實驗室的作業。喬姬還認識了席拉的另一個朋友,三個女孩會一起打籃球或網球、一起說傻話,也會嚴肅的討論某些話題,談自己長大想做什麼,希望怎麼幫助世界、改變世界。
喬姬說:「他們不像以前那群女生那麼『受歡迎』,但我知道形象不是一切,受不受歡迎其實沒那麼重要。我覺得她們不但接受我本來的樣子,也喜歡我本來的樣子,是我真正的朋友。」
天生懂得聆聽
很多內向的人說,如果想和周遭的人保持距離,又要撐過對話,他們會想辦法把別人的注意力導開,移向別的人事物。如果有時候我必須多講話,卻又特別不想開口,就會問對方與他們自己有關的問題,讓愛講話的人負責講─他的回答或許還能讓你聽得津津有味呢!別人的故事往往比想像中精彩;比起說話,聆聽可以學到更多。
當然,也要小心別讓對話太不平衡;對方希望有人聽自己說話,而不是被人審問。所以別擔心,有什麼想法或意見,可以隨時插話。
許多記者都說,他們正是透過類似的經驗,了解自己想從事記者一職。對廣播、Podcast 節目《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的主持人艾拉.格拉斯(Ira Glass)來說,和別人談話是他工作的一大部分:訪問時,他會有技巧地讓對方放輕鬆,再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故事、感覺或信念。然而,格拉斯在二○一○年與 Slate.com的專訪中提到,自己「完全不是天生說故事的料。勉強說起來,我算是天生懂得訪問,天生懂得聆聽,但不是天生就懂得說故事」。
格拉斯說得或許不多,但他懂得仔細聽人說話、問對問題,並補充自己獨到的觀察,才讓節目這麼精彩。懂得讓對方覺得自在、覺得有人在聽自己說話,並從中發掘對方深藏的精彩故事─這,就是內向者具備的超能力。
把話說出來
不過,一直聽人說話會讓人厭倦。你已經聽了那麼多別人的事,可是什麼時候才輪到你說話?你的想法應該也和別人一樣重要吧,為什麼不是別人來聽你說話?
你聽過父母告訴年幼的小孩「把話說出來」嗎?最近我聽到一個當父親的人跟自己嚎啕大哭的孩子這樣說─他想幫孩子,但不知道孩子為什麼不開心。那孩子抽抽噎噎的,沒有說自己為什麼哭。
沒有人會讀心術。雖然我們內心都希望別人能了解我們,但我們必須提供更多資訊。我們必須開口說出來。表達自己有時候很可怕,但說出自己的需要,能賦予你力量,而且通常也會獲得良好的回應。
如果你覺得自在,或願意再多努力一點,請試著把話說出來,提出你的意見、想法、感受。要別人注意你,不代表你自以為是、愛自吹自擂;希望別人聽你說話,也不表示你背叛了內向的自己。交朋友有付出、也有接受─你花時間耐心、專心地聽別人說話,也要多仰仗你的朋友,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做為回報。
※ 本文摘自《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