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psplash

如何幫助每個孩子找到屬於他的成功?

文/保羅•塔夫

很榮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一書出了繁體中文版,能連結不同國家的讀者,我感到很開心。我相信,愛孩子、希望孩子成功的心情,全世界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並不會因為身處不同的國家、文化,對孩子的關愛就有所不同。

我在第一本書中提到,目前大部分學校採用IQ(智商),也就是用標準化測驗的成績,來判斷孩子學習成功與否,是一種誤導,太窄化孩子在人生中成功的要素。同時我也提出,學校對孩子的評量,並非孩子學習的全貌,很多孩子可以在公立/私立學校考高分,但並不具備在未來人生成功的其他技巧。例如,有自覺,願意承擔風險,恆毅力,負責等,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需要的能力,也就是「非認知能力」。

不過,這本書並沒有提出「五步驟讓孩子更有毅力」之類的解方,很多父母老師感覺挫折,因為他們想立刻知道明天該怎麼做。

所以在新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中,我更聚集在「解方」上,找出實際的做法,希望能幫助老師、政策制定者有效執行。儘管本書特別強調如何幫助在逆境中成長的孩子(貧窮、家庭失能等),但實際上,對於出身良好、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這些方法一樣受用。

我發現,想要在課堂上,像教語文、數學那樣去「教」這些技巧,是行不通的。要培養非認知能力,最好的方式不是開一堂恆毅力的課,或發下培養恆毅力的學習單,而是營造一個讓孩子願意學習的環境。

家長、老師要營造一個讓孩子有歸屬感、又有挑戰性的環境,尤其對在困境中成長的孩子特別重要。若能讓他們感到安全、被關愛,同時感受到有一股鼓勵上進的力量,他們就會感覺到自己在學習。這樣他們會更有學習動機,也在過程中,慢慢培養了前述非認知的技巧。有時,我們不須介入太多,不需替孩子解決他的所有問題,反而應該退到一旁,讓他們自己去嚐嚐失敗的滋味。

我知道,這對台灣的父母,對我,以及很多美國的父母都很不容易,但研究顯示,這正是孩子需要的,他們需要學習用自己的雙腳站立,需要知道自己能解決人生問題,這不代表父母要故意把孩子丟到逆境中,而代表我們要給足夠的支持和愛,但表達愛的一個面向,就是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相信,他可以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個孩子都能找到屬於他的成功。

※ 本文摘自《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