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在家貓眼裡,人類就像是貓界大隻佬?

文/德斯蒙德.莫里斯

馴養過程對貓造成的改變很少。現代的貓與家犬不同,跟祖型(ancestral form)仍然很接近。不論是在解剖學上或在行為上,現代貓與非洲野貓仍明顯相似;而非洲野貓是數千年前在中東逐漸演化來的。

從那時開始到今日的改變,大多都在表面上。毛色改變,毛的長度也有調整,但在表象底下,即使最嬌生慣養的純種貓,也依然是古埃及時代保護糧倉的有害動物掠食殺手。

在少數重要改變中,有一項改變加速了馴化品種的繁殖週期。現代寵物貓可以輕易在一年中經歷三次繁殖週期,而野生型(wild type)只會在春天繁殖一次。繁殖速率增加到三倍,大大說明了為何現代都會區的貓數量會急速激增。

第二個改變是,貓的體型比野生樣本中發現的體型稍小。到底這是古代的貓養殖者為了讓新發現的動物夥伴更易於處理而故意採取的手段,還是因為大量近親繁殖的結果,都難以下定論,不過這仍是貓類馴養過程的一大特色。

第三,現代家貓比其野生祖先多了一點「孩子氣」。幾乎可以確定是數世紀以來貓飼主的選擇;不過這選擇並非有計劃。成年仍愛玩耍的動物比較適合我們,所以也得到我們的偏愛。這樣的動物最容易飼養。牠們有兩個優點:不但是更迷人的伴侶,也更容易掌控。由於牠們很孩子氣,因此更樂意把人類飼主當成擬父母。這表示,就算早已不是小貓,也還是把人類住家當成「窩」。這也意味著貓在每一次領土訪視之後,會更有可能一再回到家中,讓父母安心。

較不孩子氣的貓比較容易四處漫遊、離棄父母的住所,並尋找全新的領土建立自己的家。這正是野生小貓長大時做的事。但是家裡的幼貓必須待在家,並以分裂的人格度過成年:一方面是種畜和老鼠殺手,一方面是人類家庭的偽小貓。近年來,這個過程愈演愈烈,貓做為家庭寵物的身分比有害動物毀滅者的身分更重要。由人馴養出的新生貓必須準備好接受大量干擾,因為人類將會不斷伸出雙手撫摸和擁抱,這只有成貓心中的幼貓個性才有辦法容忍。所以,貓在八千年的馴養過程中唯一最重要的改變,就是嬰兒與成年混體的貓,也許這真的是事實。

儘管如此,貓的適應力還是很強,而且可以用很快的速度轉變成純粹的野生成貓。如果家貓背棄人類的保護,她所生的幼貓長大後會像全然野生的一樣未經馴服。在成長過程中從未見過人類的農場幼貓成長到一半大時,如果被逼到絕境,將會變成狂怒咒罵的火爆浪子。這時就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將牠改變成友善的成貓。由此可知,貓有雙重的生存方式:有能力成為天真的家貓,同時又保有變成殺手野貓的選擇;只要環境改變,貓就會變。難怪貓在過去數千年中如此有成就。

貓有多愛交際?

人們經常把貓描繪成孤立又自私的動物,獨來獨往,如果跟其他貓一起出現,一定是為了打架或交配。在野外生存而擁有很大空間的貓,相當程度的確符合前述的描寫,但是當空間愈來愈擁擠時,貓也能改變社交方式。居住在都市、城鎮及人類飼主家中的貓,其社交程度既非凡又出人意料之外。

對這一點存疑的人務必記住:對寵物貓而言,我們人類算是巨型貓。牠願意與人類家人分享住家,本質上就證明了貓的社交靈活性。不過這並非全然。貓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合作、互助及寬容。這在母貓生了幼貓時特別明顯。人們已經知道,其他母貓會擔任助產士,協助咬斷臍帶並清理新生仔貓。然後,牠們可能會提供保姆服務,帶食物給剛生完的媽媽,有時也會餵別窩幼貓,就像餵自己的幼貓一樣。就算是公貓,有時也會展現一點父愛,清理幼貓並陪牠們玩耍。

這些行為並非日常活動,但儘管不常發生,仍舊顯示貓在特定情況下,能夠做到出乎我們預期的無私行為。

領土行為也需要某種程度的克制和分享。貓會盡量避開彼此,而且經常會在不同時間使用同一個領土範圍,以減少衝突。此外,有些特殊的無貓擁有土地可能演變成社交「俱樂部」。這些土地屬於自然環境一部分,基於某些理由,貓在這些土地上會宣布全體停戰並聚在一起,也不會有太多打架狀況。這情況對都市流浪貓很平常,有些地方可能還會變成特殊的餵食場所。如果人類在那些地方丟食物,牠們會很和平地聚在一起,分享食物。在這些貓的「家庭式」區域中,貓會以難以想像的方式容忍彼此密切地親近。

有鑑於上述這些事實,有些專家進一步指出,貓事實上是群居動物,而且牠的社會比狗的社會更互助合作;然而,這是不切實際的誇大說法。事實是,就社交生活而言,貓是機會主義者:要不要社交生活都無所謂。另一方面,狗卻不能沒有社交。獨居的狗很可悲。而獨居的貓,要說有什麼區別的話,則會因為落個清靜而鬆一口氣。

如果事實是如此,那我們如何解釋上述的互助例子?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已經把家貓變成長得過大的幼貓了。因為我們持續餵養和照料,將牠的幼年特性延長到成年。就如同小飛俠彼得潘,即使生理上已經是成熟的成貓,但牠的心智永遠不會長大。幼貓很愛跟同一窩兄弟姊妹及母親玩耍,彼此也很友好,因此牠們已經習慣小團體行動。這樣的特性會加到未來的成貓活動,減少牠們之間競爭,也比較不會獨居。第二點,都市流浪貓的空間很小,因此會讓自己適應已縮小的領土;這是出於必要,而非偏好。

有些動物只能在緊密結合的社群中生活,有些則只能忍受完全孤立。貓的靈活性意味著兩種生活方式都可以接受;這也正是貓自數千年前最初被馴養之後,能夠長期延續下去的主要因素。

為什麼貓被關在門外時會一直呼叫,進門後又照樣叫?

貓痛恨門,在貓科動物演化史中,從來就沒有門的立足之地。門時常阻礙了貓的巡邏活動,讓牠無法隨心所欲探索自己的住家範圍,也無法自由自在回到牠主要的安全基地。貓必須簡單巡邏一下自己的領土,瞭解鄰近地區其他貓的活動,然後帶著所有的必要資訊回家;人類經常不瞭解貓這項需求。貓喜歡在密集的時間間隔內巡視,除非當地貓口狀況有特殊及意外變動,否則並不想長時間待在戶外。

對於寵物貓而言,這就形成了顯而易見的乖僻。牠在室內時就想往外跑,在室外時又想進來。如果飼主沒有在住家後門上裝寵物門,貓就會定時引起飼主注意,協助牠完成週期性的領土監管。不斷查看外面世界很重要,部分原因是因為氣味標記的計時鐘訊息系統。每當貓在其領土內的地標上磨蹭或在上面撒尿,就會留下個人氣味,這個氣味會馬上開始漸漸失去效力。此氣味衰減的速度很穩定,可讓貓用來判斷留下氣味的貓是多久以前磨蹭或撒尿。貓之所以反覆再三地出訪視察其領土,其動機就是需要重新啟動漸漸變淡的氣味訊號。一旦這項工作完成,牠又再度需要舒適和安全,因此焦慮的貓臉再一次出現在窗戶外。

※ 本文摘自《貓咪學問大:人類最想問的80個喵什麼》,立即前往試讀►►►

mooInk繁體中文電子閱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