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喵喵豆知識|想讓貓咪上癮或反感都易如反掌?

文/德斯蒙德.莫里斯

為什麼貓對貓薄荷的反應這麼大?
總歸一句,因為貓都是癮君子。

貓薄荷是薄荷科植物的一員,其中含有稱為「荊芥內酯」(nepetalactone)的油,一種不飽和內酯,對某些貓的作用就如同大麻對某些人的作用。

當貓在花園裡發現這種植物時,會出現十分鐘的「幻覺神遊」,在這十分鐘裡進入出神入迷的狀態。這種解釋多少有點擬人化,因為我們完全不知道貓的腦袋裡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只要看過貓對貓薄荷的強烈反應,都知道牠會變得多像是恍惚和嗑藥的模樣。所有品種的貓都會有這種反應,即使獅子也一樣。

不過,並非每一隻貓的反應都相同。有些貓並不會出現幻覺神遊的樣子,其中的差異,目前已知與基因有關。就貓來說,要嘛生來就有癮,要嘛沒有。制約作用與這毫無關係。附帶一提,未成年的貓絕不會出現幻覺神遊的樣子。所有幼貓在出生後的頭兩個月會避開貓薄荷,直到三個月大才會有積極的反應。然後會分成兩類:一類從此以後不再主動避開貓薄荷,只是忽視,並把它當作花園中一般植物看待;另一類則是一碰到貓薄荷就抓狂了。這兩種貓的比例都約為百分之五十,不過有積極反應的會稍多一點。

貓對貓薄的積極反應形式如下:貓靠近貓薄荷,聞一聞,接著會愈來愈激動,開始舔它、咬它、嚼它、用臉頰和下巴一再磨蹭、搖頭晃腦、用身體磨蹭、大聲呼嚕叫、咆哮、喵喵叫、滾來滾去,甚至跳到空中;有時也觀察到洗臉和抓東西的動作。就算是最冷淡的貓,也會因為貓薄荷的化學成分而變得熱情外向。

由於貓在恍惚狀態中出現翻滾行為,肢體動作類似母貓發情,因此有人認為貓薄荷是某種貓類春藥。這個說法並沒有特別的說服力,因為那百分之五十顯示出,完全反應的貓包括公的和母的,也包括了未結紮和已結紮的貓。因此,那個狀態似乎不是「性幻覺」,而比較像吸毒幻覺;後者會產生與性高潮中所體驗到的類似狀態。

貓癮君子很幸運。與為數眾多的人類毒品不一樣的是,貓薄荷不會造成長期損害,而且十分鐘體驗過後,貓會恢復正常,毫無不良作用。

會讓貓產生這種奇怪反應的植物不只有貓薄荷(Nepeta cataria)。還有另一種是纈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此外,還有數種植物對貓有很強的吸引力。最奇怪的發現,而且此發現似乎完全沒有道理:如果以內服方式餵以貓薄荷或纈草,其作用就像鎮靜劑一樣。為什麼它們可以外用像「興奮劑」,內用像「鎮定劑」,目前仍是個謎。

什麼味道會使貓反感?
現代自來水的化學氣味可能會讓貓不想喝碗裡的水,但是味道並不會強到讓貓轉身離開廚房地板放水碗的角落。很少有難聞的味道讓貓完全卻步。對於尋找貓討厭的味道用來當驅避劑的人來說,這是個難題。比方說,當貓開始抓貴重椅子的布料,或弄髒昂貴地毯時,如果可以灑點或塗些貓厭惡的東西讓牠們不要靠近,那會很實用。但有什麼可以拿來用呢?

回顧貓科動物遏制物的長遠歷史,只有三種臭味物質達到一定功效。

第一種是稱為「芸香」(rue)的小型芳香灌木葉子壓碎後的油。早在西元一世紀時,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在其不朽著作《自然史》中提到,將這種灌木樹枝放在東西四周,可防止貓靠近。

到了一千兩百年後的中世紀,仍有人提出這個建議;有位藥草園專家寫道:「在草皮區塊後方,應混合多種藥用與芳香藥草,其中,芸香因其美貌與綠意,應在許多位置混合種植,而且其苦味可驅退有惡意的動物,使其遠離花園。」

有些現代的園藝家指出,處理這種植物的葉子,會造成敏感皮膚起水泡疹,因此必須慎重。不過這也表示,芸香的油很有機會成為驅趕行為不當之貓的驅避劑。基於某些原因,這個古老的民間智慧似乎快被完全遺忘,不過,如果一般方法都失敗,倒是值得重新拿來運用。

第二種建議也許比較簡單,就是使用洋蔥。用生洋蔥在要保護的區域到處摩擦一下,通常可以將貓驅退,而且洋蔥味雖然讓人一開始也覺得不舒服,但很快就會忽略。而且,即使房子裡的人類早已忘掉其存在許久以後,大多數的貓依然會覺得洋蔥味很討厭。

然而,最有效的驅避劑卻是簡單的家庭用品:醋。貓很討厭醋,其酸味會讓貓靈敏的鼻道不舒服,而且貓會避免任何東西長時間沾染鼻道。如果不想在當地獸醫院購買特殊的商業製作驅貓噴劑,醋便是最佳武器。

不過,必須附帶一題,貓是很頑強的動物,常會將這樣的化學戰爭視為挑戰。貓的第一反應是轉換活動場地。如果這個方法行不通,一陣子之後,牠可能會設法克服對特定物質的厭惡,這時就必須改變策略了。歸根結柢,最佳解決方式是透過瞭解與智慧設法戰勝貓的破壞方式,而不是藉助散發臭味的化學製品。如果可以分析出貓不當活動背後的習性,又能找出心理解決方案,就長期來說才是比較成功的方法。

貓如何準備自己的食物?
貓殺死獵物之後,會立即履行一個小小的怪異例行公事:散步。

除非牠很餓,否則牠會四處散散步,似乎需要緩和一下獵殺的緊張情緒。之後才會安定下來吃獵物。這樣的暫停,可能對貓的消化很重要,因為能讓牠的系統從剛剛的腎上腺素刺激時刻冷靜下來。在這個暫停期間,假死的獵物可能會試圖逃跑,而且在貓再次恢復狩獵心情之前,逃跑可能會成功,不過成功機會少之又少。

貓終於走向獵物準備吃的時候,還有一個問題:如何準備食物以便輕鬆吞嚥。體型小的齧齒目動物沒什麼困難,只要從頭開始吃就可以,如果皮也吞下,晚一點會吐出來。有些貓會把膽囊和腸子挑出來,避免吃到,但有些則是餓到全不在乎,狼吞虎嚥整隻動物,毫不大驚小怪。

鳥類則是另一回事,因為牠們有羽毛,不過即使如此,較小型的鳥類,貓仍是整隻吃下去,但尾巴和翅膀羽毛除外。如果貓成功獵殺鴿子或更大型的鳥,必須拔光羽毛才能開始吃。

拔除大型鳥類羽毛的衝動似乎是天生的。有一次,我把一隻死鴿子送到住在動物園籠子裡的野貓面前;那隻野貓的日常飲食一律都吃生肉塊。當牠看到覆有完整羽毛的鳥時,變得異常興奮,著迷似地開始一而再、再而三地拔羽毛,拔到整隻鳥的身軀完全裸露為止。接著,那隻貓並不是平靜下來開動,而是將注意力轉向先前所坐位置的草地,開始拔草。牠一次又一次地用獨特的拔鳥羽動作拔起整撮草皮,再把草皮甩掉,直到耗盡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準備食物衝動為止。最後,那隻貓終於咬鴿子肉,開始進食。拔羽毛顯然有其動機,而且就像其他更明顯的衝動一樣,會因為貓遭到囚禁而無法滿足。

為什麼我們會用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來形容傾盆大雨?
這個片語是在數世紀以前開始流行,當時城鎮的街道都很狹窄、骯髒,而且排水不良。偶爾來場暴風雨就會造成大水災,淹死大量四處覓食又吃不飽的貓和狗。傾盆大雨結束後,人們從家裡出來,看到這些不幸動物的屍體,而比較容易上當的人就認為這些屍體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格列弗遊記》作者強納森‧斯威夫特,在一七一○年曾寫下一則關於暴風雨帶來的嚴重都市災難,正支持上述看法:「現在,四面八方的狗舍浮起來順水流,帶著戰利品隨波而去⋯⋯溺斃的小狗、發臭的鯡魚,全都泡在泥漿中,死貓,以及蘿蔔頭,順著洪水翻滾而下。」

對於這個片語,有些古典主義者偏好較古老的解釋,他們認為那是從「瀑布」的希臘字 catadupa 衍生而來。如果大雨如注彷彿瀑布,就會說 raining catadupa,這個說法逐漸轉變成 raining cats and dogs。

※ 本文摘自《貓咪學問大:人類最想問的80個喵什麼》,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