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身與獨處曾極受重視,在現代社會卻可以被任意質疑
文/莎拉.梅特蘭
孤獨這回事,有個嚴重的文化問題。選擇在現代社會獨自一人,會引起他人對於身分和身心健康的質疑。這個問題必須先提出來不可,之後,我們再試著回答看看。
這問題也不好用言語描述,畢竟所有沒人答得出來的問題都難以用文字拼湊。但是,我認為若硬要試著抓住問題的精髓,說起來大概會是這樣的:
現今世界相對起來繁榮先進許多。我們對自治、個人自由、成就、人權及最重要的個人主義的重視達到歷史高峰,但是為什麼這些自治、自由又能自我滿足的個體會害怕與自己獨處呢?
想想看,這件事實在是非常奇怪。
在現代社會,我們相信身體是自己的財產;我們將高度自尊心視為身心健康的證據,但大家卻不想跟自己相處。
我們認為道德與社會習俗為個人自由帶來限制,但是我們卻害怕那些離開群體、發展出「古怪」習慣的人。我們自認獨一無二又特別,值得擁有幸福,但我們卻害怕獨處。
關於單身這回事
「老處女」(spinster,字面上為紡紗者的意思)這個字在中世紀其實是個讚美詞。Spinster 是擅長紡紗的人,通常是女性:擅長紡織的女性可以自給自足,這也是中世紀女性達成經濟獨立的少數途徑之一。這個詞後來廣泛應用到所有女性身上,表示適婚年齡的女性是自由選擇進入這段關係,而非出於經濟窘迫。
現在這個詞成了人身攻擊,因為我們「害怕」這種女性可能有「反社會人格」,而這種恐懼也延伸到了男性身上。
單身和獨處就跟吸菸一樣,是任何人都覺得自己能隨口無禮批評的特質:這種情況相當嚴重(而且還跟吸菸一樣,會被認為是你自己的錯),甚至連一般的社交禮儀和容忍度都會被拋到腦後。
如果你一個人,又很開心……
西元四世紀時,有一群熱衷的年輕基督教徒成群離開亞歷山卓,在埃及沙漠成了隱士。他們的主教巴賽爾生氣地問了其中一位:「你們在沙漠裡要洗誰的腳?」這話暗示他們在人群外找尋救贖,根本不是在散播真理或拯救窮人,就只是自私而已。這主題至今不斷在人類社會中浮上檯面,尤其是在十八世紀,不過現代社會卻露出了一道曙光,因為我們的「公民」道德或公共義務標準已不再像以往一樣高。追求自我滿足、表達感受、真實做自己且追求幸福已經成了我們的義務,但奇怪的是我們卻不能靠一己之力達成。
這項控訴演變至今,道德譴責力前所未見地高,但邏輯也前所未見地薄弱。我每月會替《聖碑》(The Tablet,天主教週刊)寫一篇專欄,一部分內容會談到獨居生活。有一天我寫到可能出現的衝突:「想隱居的人對於朋友的需求與要求究竟該多『大方』?」各位可能會認為讀者群大半是天主教信眾,對於獨居生活應該會較能體諒,畢竟天主教的背後也有悠久(又可敬)的獨處傳統。
但是,我卻收到了幾封惡毒的來信,其中一位讀者從來沒見過我,但竟覺得自己有立場寫下一封長長的批評信,裡頭甚至還出現了這種發言:
既然你是個生來就毫無情感、還對他人懷抱怨念的人,那你最好縮回去自己的自私小世界,對大家都好;但你至少也該坦白一點。
不過,我還是不清楚為何選擇獨自生活須要如此受到道德譴責。首先,獨居根本是件芝麻小事,但卻在這麼多人心中激起強烈的反彈。大家口中有許多不同控訴,但要找出這些話背後的實際意義卻非常困難,八成是因為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確切意義為何。
「太過孤單」的標準?
另一方面,腦袋錯亂或壞人的控訴就比較好回應了。
不過,在看這些論點之前,我們必須先建立起批評者對於「太過」孤單的準則。究竟到了什麼程度,我們才會覺得一個人變成了危險的瘋子或邪惡的罪人呢?移居滿潮時才到得了的無人島?打電話告訴朋友今晚想獨處、不想參加聚會,或為了耳根子清靜取消未來四個月的社交活動,兩者之間有著相當明顯差別。年齡與環境、獨處時所做的事也可能是影響因素:四個月不出房門的年輕人,與決定趁著假期獨自走完四百公里登山道的成年人,兩者有很大的差別。
我沒有什麼數據佐證,但我總覺得,社會不太介意偶爾的獨處,或是為了特殊且有趣的目的而進行的獨處,尤其是如果當事人其他時間都展現出良好的社交能力。但是,我們似乎無法忍受有些人把大半輩子拿來獨處、作為自己理想的幸福標準。
菲力浦.科克(Philip Koch)曾於著作《孤獨》(Solitude)中試圖將這些控訴拆解成比較有邏輯的連貫論點,好一一反擊:他表示批評者想把孤獨貼上「腦袋錯亂」(或有瘋狂的傾向)的標籤是因為:
孤獨是不自然的。人類在基因上、演化史上都是群居的群體動物。我們全都有種基礎的生物社會衝動:「分享經驗、伙伴情誼及面對面的合作努力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基礎與重要需求(sic)……群居性物種的個體永遠不可能真正獨立自主……自物競天擇的角度來看,每個個體心理肯定永遠會有種不完整感。」沒有這種「群居力」的人顯然不是離經叛道就是生病了。
孤獨是病態的。心理學、精神病學、特別是精神分析學,全都認為理想的人際關係(能滿足身心需求)是健康和幸福的必要條件。孤獨是危險的(享受孤獨代表有受虐傾向)。從物質層面來看,獨處危險多了。就算只是在獨處時出點小意外,也沒有人可以救你;沒人能夠注意到早期的危險徵兆。
不過,這些科克口中的「道德」論點其實相當荒謬。
出自於恐懼:「獨來獨往」是威脅嗎?
人際關係究竟提供了什麼獨一無二的好處?部分人眼裡的寧靜孤獨感,在他人眼裡是否會是混亂社交活動的解藥或抗衡?社會上大半人都覺得自己相當無力,那我們的社會責任又是什麼呢?為何表示自己以不同的方式獲得快樂,會激起別人的焦慮,還經常透過品頭論足和譴責來表達,而非真正的關心呢?如果一個社會對最終幸福的定義都不清楚了,那這個社會又是怎麼判斷哪些議題可以隨意批判的呢?
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以上這些對話根本沒在進行?
我相信原因是出自恐懼。眾所皆知,恐懼會打壓創造力、讓想像力遲鈍、降低解題能力、損害健康、耗費元神、貶損智力並摧毀希望。而且,恐懼的感覺一點也不好。
除此之外,現代還有種現象會讓問題更為嚴重:大眾媒體以恐懼斂財。
疾病是相當好操縱的主題,目的則是為了激起恐懼,進一步讓報紙大賣。除此之外,媒體還善用其他類型的恐懼。現今有種媒體炒作而成的流行恐懼,那就是「獨來獨往」的威脅。
在不久以前,「孤獨」這個詞還有著英雄般的冒險意涵:《獨行俠》可不是什麼悲傷錯亂的壞人;德州便以暱稱「獨行俠之州」為傲。但是,近來「獨來獨往」卻被媒體塑造成「神經病屠殺犯或是性愛殺人魔」。如果在維基百科上找「獨來獨往」(loner)這個詞,以下相關詞彙會冒出來:
迴避性人格障礙
自閉症
機能不全家庭
隱士
日本繭居問題
內向
孤單
孤狼人格
重度憂鬱障礙
厭世
遁世者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
社交恐懼症
社交抗拒
啟蒙運動、浪漫主義中的「孤獨」
十四世紀以前,獨處這回事都還是相當受到重視。當時最受注目的「媒體名人」就是聖人,而且當中有大半都過著獨居生活:苦行僧或隱士、自我放逐與抗拒文明之人、選擇不婚之女性,畢竟婚姻是她們當時唯一的社會傳統生活選擇。
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對此思考模式的多個面向產生了挑戰。但是,十八世紀卻發生了相當劇烈的變動,啟蒙運動(或稱理性時代)對於人類社會的思維刻意回歸到了羅馬時代。
啟蒙運動欲重建古典時代的倫理與道德典範。這點不僅反映於思想上:有種新演變出的美學風格便順水推舟稱為「新古典主義」,並影響了文學(尤其是詩)、時尚(男性開始穿著素色深色服飾,並以一塵不染的亞麻領巾來表示自己的純潔;女性則會穿著棉與絲質的儉樸連身裙)、建築、園藝與城鎮規劃。
這些改變難免影響了個人道德。社交禮儀成為評斷市民的基準,而非內心的虔誠。
雖然啟蒙時代強調謙恭、忍耐與自由,大部分啟蒙運動的作家則瞧不起孤獨這回事,認為孤獨既令人反感又不道德。著名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作者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寫道:
人類道德史上,大概沒有其他時期跟現在一樣對這所謂的苦行流行有更深的興趣。一個醜陋、扭曲、骨瘦如柴的瘋子,沒有知識、愛國心或一絲情感,把一輩子都獻給毫無用處的暴力自殘行為……這種生活成了國家的理想,在柏拉圖與西塞羅的寫作當中便可看到,蘇格拉底與加圖更是過著這種生活。
不過,到了十八世紀末,一股新觀點開始改變了新古典啟蒙運動的思想。自由與「權力」的想法開始衝撞公民和社會為主的氛圍;禮儀的公共表現受到限制,反啟蒙運動意外迅速地發展成浪漫運動。
十九–二十世紀:價值觀衝突
這般想法的影響力在十九和二十世紀觸及到了更多地方。原本孤寂被視為是「天才」的努力路徑、僅有特別有天賦的人才能踏上,但這套思維逐漸與更寬容的平等與人權思想交錯,所有人都成了天才。
這樣的發展看似能夠重興孤獨的價值觀,但大家都知道,結果恰好相反。部分原因是因為自由與權力的概念、以及其他重要面向,都需要集體行動;當中包括擴大投票權、工會運動、爭取國家自由、反抗奴隸制、以及女性解放運動的兩段劇變時期。這些活動難免會將民眾拉進社會組織裡頭,展現了集體參與的力量與效率。
同一時間,衛生的改善、勞工分級明顯化的龐大壓力、以及性壓抑的降低等等,都讓個人關係成為快感與個人滿足的重要來源。早期心理分析運動將身心滿足作為核心議題,因此獨處不僅變成難如登天、還被冠上了不健康的標籤。
價值觀的衝突在二十世紀持續上演。現代模型讓社交環境變得更廣(卻也更脆弱)、並於其中尋找個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藉此強調「滿足」是「人權」,就某種角度來說這的確是種聰明的妥協。但是,此模型相當脆弱,所以對於有意挑戰的人便會特別有警戒心、特別嚴苛。
整個情勢越來越脆弱。全球金融危機讓大家開始質疑消費資本主義的可續性,及其是否真能帶來長期經濟成長:人權語言所能帶來的好處(的確真實又實際)似乎已經沒什麼新花樣了;大眾(至少在已開發國家)為參與式民主和自由宗教信仰的付出減少了;生態科學家以越來越明顯的證據告訴我們生活變得有多麼脆弱。
在這些情況下,孤獨產生了威脅:少了共通的文化內建宗教信仰、賦予孤獨的共享意義,獨處便會讓那些急著抓住一艘破船的人感到不安。抽離、「單飛」的人很明顯是在逃避社會,讓危險暴露在外。
現代社會:個人自我意識的抬頭
但實際上,目前的範式其實行不太通。我們將大量注意力放在個人自我意識上;超過一世紀來,我們都在「提升自尊心」,相信這麼做能同時強化個體性、製造出好公民;我們花費嚇人的心力迫使思想獨立、較為有創意的人要「合群」;新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和權力的異說答應會賦予我們個人自由;雖然現代社會環境經過了上述發生的所有事,但是我們似乎已經快要走到了極限。
現代社會充滿了不開心的孩童、疏遠的青年、不關心政治的成年人、單調乏味的消費主義、越來越嚴重的不平等,整個經濟系統坑坑疤疤,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迅速飆升,連我們腳下的星球都已經被我們破壞到快要毀滅了。
當然,這世界上也有美、也有犧牲與熱情的愛、也有溫柔、繁榮、鼓勵與喜悅。但是,不管我們遵從怎樣的思維範式與哲學道理,這些東西幾乎永遠都在,永遠都會出現。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不斷庸人自擾,希望這些美好事物出現的頻率能更高、能有更多人受惠。
※ 本文摘自《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開始享受獨處》,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