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一個人到餐廳用餐,原來是件大事?
Photo Credit: Pixabay

在韓國,一個人到餐廳用餐,原來是件大事?

文/蔡增家

在韓國的集體主義作祟下,一個人到餐廳用餐,不但會遭受旁人異樣眼光,還會被認為是人際關係有問題的怪人……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極度講究集體行動的民族,因為日本人從小被訓練過著團體生活,並且在團體至上的原則下必須捨棄自我,所以他們常常被教導在團體當中要試著隱藏自我,同時日本人也強調「界限主義」,習慣以內圈圈及外圈圈,做為區隔他人與自己的分界點。

如果說日本人是外顯的集體行動者,那韓國人便是內斂的集體行動主義奉行者。韓國人外表粗獷、不拘小節,熱情奔放又略顯粗魯,似乎是個人主義遠大於團體行動的民族,例如一九九五年首爾三豐百貨發生倒塌意外,社長及其他主管竟然不管顧客死活率先逃離現場,結果造成五百多名民眾死亡。

但是在有些時候,韓國人卻又會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集體行動,而且比日本人更加紀律嚴明。韓國人性格的雙重性,由此可見一般。

有位韓國人類學家曾經說過,韓國人的民族性是結合幾乎瘋狂的「團結力量」,強調輩分的「等級制度」,虛無縹緲的「外表主義」,和毫無章法的「急躁心理」,而這些行為的顯現,其根源都是來自韓國人的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讓韓國人極度缺乏安全感,也害怕被冷落,因此他們在外面永遠是成群結隊的。

有人曾經說過,如果在中午找不到朋友一起吃飯,韓國人絕對是不會一個人去吃的,他們寧願餓著,也不願意承受來自四方的異樣眼光。因此,韓國人很流行聚餐,至少要一週一次,要是有誰沒去,肯定都會被貼上「異類」「不合群」的標籤。也正因為這種集體主義,塑造了韓國極易接受外來文化的傳統,也讓韓國人容易和外國人打成一片,所以韓國現今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信奉基督教,也有超過五百萬人信奉天主教,更是全世界第二大(僅次於美國)的傳教士輸出國家,遙想在二次大戰結束時,當時韓國的基督教人口還不到○.四%,但在韓戰期間受到美軍影響,韓國基督徒的人口大幅增加,短短不到五年韓國的基督徒人口竟然增加了三百萬人。

我們知道韓國人一向愛用國貨,但是韓國政府並未制訂任何法律,規定國民必須使用國貨,放棄享受舶來品的樂趣。

可卻幾乎每個人都會使用本國貨物,就算造型不討喜、常常故障,也甘之如飴,因為他們認為使用國貨,是讓韓國經濟成長的動能與命脈,而這樣的集體行動,是源自民族主義的驅使。

世界杯足球賽期間,總會看到穿著紅衣服的韓國紅魔鬼啦啦隊的蹤跡,每場比賽都能看到他們激情地吶喊「大韓民國」,甚至只要有韓國隊出賽,每個韓國人都會放下手邊工作,自動化身成紅色魔鬼,為國家隊加油。

世越號事件是集體主義造成的悲劇

韓國人的集體行動行為模式,也出現在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例如在一家韓國公司裡,每到用餐時刻,資淺者及年輕員工就算飢腸轆轆,也會裝做若無其事,不會擅自離開位置去用餐,必須等到年長者或主管一聲吆喝,眾人才有如蝗蟲過境般開始去用餐,這是韓國人根據每個人的年紀及所在的地位,所必須嚴格遵守的社會法則,而這種集體行動是來自儒家的權力至上論。

韓國人的集體行動行為模式,其實不分平時或是緊急時刻。二○一四年,韓國外海發生世越號(又名歲月號)沉船事件,造成三百零四名學生不幸遇難,當時在船隻進水即將沉沒的危難之際,這些年輕的學生卻還在等待老師和船長的指示,但是船長及船員卻丟下他們自顧逃命,結果造成這些無辜學生命喪海中。由此可見,韓國這種因社會階級而建構的集體行動,就算在生死存亡之間,還是不能有所例外。

另外,韓國人的集體行動行為模式,也不分國內或是國外。記得我在念大學時,正好發生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那個時候原本常在校內群聚的韓籍學生,彷彿一夕之間人間蒸發,都沒有到學校來上課。過了幾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位提著大包小包、行色匆匆的韓國同學,我問他要去哪裡,他說他的國家正發生危難,他們全部都要休學返回國內,並帶回身上所有的美金,捐出美元來挽救他們陷於風雨飄搖的國家。

通常,當一個國家發生危機時,該國國民應該都是拚命往外逃,而韓國人卻是急著要返回國內,且不論他目前身在哪個國家。

最後,韓國人的集體行動行為模式,也是不分美麗與醜陋的。

我們都知道韓國人對整型趨之若鶩,根據統計,在韓國二十歲以上的女性,整形的比例超過二分之一,連韓國前總統盧武鉉也不免俗地割了雙眼皮,以及動了消除眼袋手術。對韓國人來說,整型不只是一種自信,還是一種自尊。記得《亞洲週刊》專欄作家林沛理曾經說,「在韓國如果你接受整型手術得越早,便可以擁有一副新的面孔越長久。」在韓國,整型與否的決定說不定並不只是美醜問題,可能還關乎你是否在乎未來。

因此,我們知道韓國人的集體主義,不只是民族主義的表徵,也是愛國心的驅使,更是上下權力關係的體現,還是一種獨善其身的自尊。

所以,韓國人的集體主義,其實是融合儒家長幼有序的人倫觀念,以及遊牧民族大家族相互照顧的情誼。

「安分守己」是集體主義社會的特色,「人人為己」是個人主義社會的特色。然而韓國在社會轉型之後,卻出現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相互衝突,例如在「世越號」沉沒的時候,船長與船員不顧乘客生死棄船而逃,將「先救婦孺」的專業守則拋到九霄雲外,便是韓國現今個人主義逐漸凌駕集體主義的最好明證。

《一起吃飯吧》,喚醒集體主義精神

在韓劇當中,《一起吃飯吧》這部戲,應該是描寫韓國人集體主義的最佳典範,雖然整部戲都是以「吃」來貫穿全場,以「美食」來牽引男女主角的感情,但卻也顯現出韓國人不甘寂寞、愛熱鬧的民族性格,而每個人每天都會做的「吃飯」,自然成為這部戲用來表現韓國人的集體主義。

《一起吃飯吧》這部戲,是韓國TVN電視台於二○一三年推出的作品,由李水京、尹斗俊及尹邵熙所主演,劇情主要敘述近幾年韓國在高度經濟成長之後逐漸出現的「獨居戶」現象,根據韓國政府二○一二年的統計,目前韓國約有四分之一的住戶是獨居戶,這種現象開始侵蝕韓國過去的集體主義精神,《一起吃飯吧》便是以獨居戶和鄰居之間的互動關係,試圖喚醒韓國人重拾過去集體主義的文化價值。

這部戲的女主角李秀景(李水京飾),是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基層職員,她剛結束一段婚姻,獨自居住在單身公寓當中。李秀景從小就是一個貪吃鬼,吃美食是她最大的興趣,但是離婚又獨居的她,最感到困擾的便是要一個人吃飯。劇中李秀景個性孤僻多疑,不輕易信任他人,只有美食當前,她才會解除所有的武裝,忘我的真情流露。

男主角具大英(尹斗俊飾),是住在李秀景隔壁的鄰居,他也是獨居戶,而且獨居長達九年,他雖然獨自居住,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對於各式料理都能如數家珍,因此有「菜單男」稱號。具大英與李秀景同為獨居人,但個性卻大不相同,具大英為人親切誠懇又樂於助人,是一位相當具有魅力的男人。

而在這部戲當中,食物是貫穿人與人關係的最佳觸媒,該劇不但像是一部精采的美食節目,更深刻描寫獨居者的心境,道出獨居者不敢一個人到餐廳吃飯的苦惱,因為在韓國的集體主義作祟下,一個人到餐廳用餐,不但會遭受旁人異樣眼光,還會被認為是人際關係有問題的怪人,所以就算不喜歡熱鬧,也要強迫自己與他人共同用餐。

縱使因社會的高度分工使得獨居戶大量出現,讓過去韓國人習以為常的群聚生活開始受到影響,但這卻絲毫不影響韓國人的對外行為,一旦面對外來的挑戰,在民族主義及愛國心驅使下,韓國人還是能立刻擁抱集體主義精神一致對外。我想這種精神,正是台灣如今最欠缺的元素。

※ 本文摘自《上一堂最好玩的韓國學》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