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爸虎媽與溺愛孩子的父母,其實出於相同的動機
文/威廉.德雷西維茲
家長們當然有理由害怕。社會流動停滯了,國際競爭環境變得越來越激烈,中產階級岌岌可危,想往中上階層攀登似乎變得更難。自二○○八年之後,未來似乎比以往更艱鉅,令人退卻,特別是對年輕人而言。越來越多人把大專以上的學歷視為絕對不可或缺,而且越是名校,越能幫你鍍金。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勝者為王的社會裡,你只會希望自己的孩子站在贏家那一方。
對富家子弟而言,這一場入學競賽的原則不在於是否要進名校,而在於進哪一所名校。
如今中上階級父母的專橫形象眾所周知,其中卻也有反差甚大的極端。我們都知道「直升機父母」──緊迫盯人,催逼施壓,吹毛求疵──以及他們為孩子打造的童年,滿滿都是制度化的管理和一堂又一堂的才藝補習;這種爸媽最愛說的「我們來做什麼什麼吧」,都是用提議的口吻在下指令。我們也看過過度縱容的父母,任孩子在餐廳撒野亂跑,都八歲了還為他們繫鞋帶,成天對小孩說他們是多麼獨特美好的小可愛,說寶貝將來一定心想事成,而且大人會全力支持孩子的夢想。
然而,這兩種家長的形態並不互斥。他們的行為來自同樣的動機:溺愛和逼迫,安撫和監督,正是過度保謢的兩種樣態;亦源出於一種被誤導的觀念,使父母自以為能為孩子打造安全順遂的世界,以為把每件事都做對了就能使孩子不受阻礙或傷害,也就是作家佩姬.歐倫史坦所說的「為孩子擋下痛苦、失敗和悲傷」。
作家安娜.昆德倫認為直升機父母的心態來自於對控制的迷思。有人可能會補充說,這種迷思在中產階級特別明顯,因為他們深信人生是可以預測的,也是可以計算的,只要把它變成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就是飛黃騰達、青雲直上的保證。家長逼迫十七歲的孩子讀微積分要拿A,和蹲下身去幫八歲的他們綁鞋帶一樣,都是在潛意識裡認為孩子能力不足,不能把事情做好。
換句話說,此舉形同使孩子幼兒化。哈利.路易士回想他在哈佛學院長任內見過的學生:「他們還沒有長大,而且那似乎是人人都樂見的結果。」
直升機父母和溺愛型父母都是大人的過度認同,前者把孩子變成實現心願的工具,後者將自身對自由和安全感的渴望投射在孩子身上。無論是哪一種,都令孩子的人生淪為他人生命的延伸,而這便是高成就教養的真相。麥克.湯普森寫過多部關於人格發展的著作,他認為「這種家庭養出的孩子都相信自己是自由而獨立的,事實上孩子只是出去替爸媽執行任務」。
高成就學生的家長往往對孩子們的心路歷程渾然不覺,甚至刻意忽視。萊文所列舉的大量統計資料令人不安:「在我國,家境富有、受良好教育的九歲到十九歲孩子…罹患憂鬱症、藥物濫用、焦慮症、體能失調和不快樂的比例,比其他分類族群的孩子都要高。」「小康以上家境的青少女,有百分之二十二確診罹患憂鬱症。」而心理健康問題「在私立中學和高中的普遍性比公立學校多了二至五倍」。
富貴家庭為孩子打造的人生,都是分數掛帥
和明星高中的教師們聊過之後,我有一種感覺:其實大多數老師都了解問題何在,也想改進以導正他們的學生。有些老師談到他們如何試著將不同的價值觀帶進課堂裡,例如愛、學習和服務社會,卻發現課堂上沒有那樣的空間。在威斯徹斯特某預科學校教書的一位老師說,她的一個學生在《麥田捕手》的討論會上崩潰痛哭,說他爸媽叫他將來去做證券經紀,可他不想走那一行。就在當晚,這個老師接到學生母親的電話:「不准給他灌輸什麼奇怪想法。」
有些地方已開始試著減輕這些壓力。在紐澤西州,一個名叫里奇伍德的高級郊區率先實行年度休課日──每年一日,不做任何家庭作業或課外活動。別的社區也跟進。這方案可不是一週一日,而是一年才一日,但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太多。一位私立學校的老師告訴我,學生家長不讓孩子參加校外教學,因為那會使學生少上一天課,很多孩子也同意。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教育,卻沒人想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教育。 帕羅奧圖的地區報曾刊登一系列報導,報導中描述當地高中的教育環境是「不利於學習」。《辦校興學》裡的孩子幾乎不知教育本身的價值為何物。「我去了霍普金斯大學──耶魯大學的直升班,那裡令我厭惡;」我以前的學生來信說:「他們把學習搞成一種單調的耐力賽,最佳『運動員』就可以得獎。」
高成就孩子,忙於滿足父母對滿分的要求
愛麗絲.米勒在她的經典精神分析著作《幸福童年的祕密》點出問題的核心。依照米勒的描述,所謂「有天賦」或有成就的孩子,其自我的形成,係回應於父母本身對滿分成就的需求。
因此,米勒認為,天賦異稟的人總在浮誇和抑鬱的兩極之間擺盪。浮誇是對於優勢的幻想,是子女滿足父母期望時會得到的讚詞:會在你的大學入學測驗滿分或被高盛銀行錄取時,化成令你暈陶陶的悸動;但若遭受挫折,致使成功的幻想破滅,隨之而生的便是抑鬱。
在米勒的觀點,孩子為回應父母之期盼而形成的自我,是「虛假的自我」。當孩子的感受和欲求不被認可,他們會學著去忽略那些感受,最終失去辨識此類感受的能力。米勒亦認為,這樣的父母不能忍受孩子「悲傷、有所需求、生氣、憤怒」,如此一來,他們又陷入歐倫史坦所謂的「保護衝動」,於是急切地想去阻斷孩子與「痛苦、失敗或悲傷」的連結。結果造就出今天的高成就青年,看似和藹可親,沉穩幹練,內心卻無所適從,依賴性強,沒有開發自我與建構價值觀的能力,只能被動地等待權威的領導和指揮。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學生家長都吃虎媽那一套。就我所知,單就中上階級家庭而言,多的是與蔡美兒典型不相符的爸媽,也有好些人對我說,他們明知有更好的選擇,但還是選擇因應潮流。就像大學生徘徊於從眾和果敢之間,家長們也為了能在體制內做到最好而不知所措。話雖如此,我們最不能做的就是一味投降。縱使水勢再湍急,我們也不能再隨波逐流了。假使我們希望孩子身上出現與眾不同的轉機,我們就得用與眾不同的方式教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