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型、化妝:Jinwgo Tung、Chloe Chen@Diva Beauty 聆薇妝苑 場地提供:好樣思維 VVG Thinking

詹詠然:害怕時,更堅持做對的事

文/楊竣傑 攝影/廖祐瑲 圖片提供/Getty Images

面臨低潮或傷痛,好幾次差點跟網球說再見,仍因為 10 歲的承諾,咬牙苦練、苦學,站在底線把「困境」一球一球打回去,成就了站在世界網壇,勇敢內斂的詹詠然。

換上黑色洋裝,拿著網球拍,詹詠然面對鏡頭俏皮地說:「我看到相機還是會害羞,不知道怎麼擺姿勢啦!」

點開詹詠然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多的是她和現在的雙打夥伴、前世界球后辛吉絲(Martina Hingis)出遊、吃甜點或搞笑的照片,開朗的個性,完全就是個青春活潑的大女孩。只是,當請「28 歲詹詠然」談談遇到九二一地震的「10 歲詹詠然」時,她很快收起笑容,拿出在球場上沉著冷靜的一面,拼湊著 18 年前,只因為一句:「對,我要打!」從此改變命運的那一刻。

10 歲的詹詠然,有點難搞

1999 年 9 月 21 日,全台灣天搖地動,詹家在台中市東勢區的老家全毀,3 間房屋倒塌,球場也壞了。她正要發光的網球夢彷彿在前方落下大牆,不知該如何找到出口。

擔任女兒網球教練的父親詹元良把她拉到角落,神情凝重地問:「妳真的喜歡打網球嗎?」詹詠然肯定地回答:「我真的喜歡。」

詹元良與妻子劉雪貞像是想在這個命運的轉折點蓋上「確認」印記,再三地釐清女兒心意:「如果妳真的喜歡,那我們要搬去台北、要出國比賽,爸爸媽媽的錢只夠再讓妳打3年,如果成績不好,就要回來讀書。妳確定嗎?」

「我記得我那時候說:『對,我要打!』,其實有點小逞強,」詹詠然靦腆笑著。

為了讓詹詠然打球,詹元良與劉雪貞帶著她和妹妹詹皓晴北上,一家四口擠在承租的雙人套房內。生活省吃儉用到買自助餐時,把滷蛋藏在青菜下方,一人一碗飯,想辦法吃飽之外,其他積蓄都花在詹詠然身上。

「我的小孩如果跟我一樣難搞,我不一定有勇氣做一樣的事情,我沒辦法像爸媽一樣勇敢,」想起當時,詹詠然感慨地說。

10 歲的詹詠然只知道要誠實回應內心的聲音,等到真正踏上這條路,才知道每一步都不容易。而她的「敢學」正呈現在縱使慢慢理解這選擇有千斤重,卻依然不悔的堅持與意志力上。

詹詠然(左)2 月和自己從小的「偶像」、前世界球后辛吉絲(Martina Hingis,右)搭檔,利用在中東的 2 個賽事,從失敗中調整步伐、培養默契,順利在 3 月的印地安泉大師賽中拿下雙打冠軍,兩人高興地親吻獎盃。

一句話就可放棄,仍選擇堅持

求學階段,為了練習網球,詹詠然每天幾乎只上半天課,下午就得到網球場報到,接受父親的訓練。「我記得很多小朋友不諒解,覺得我很偷懶、沒在上課,但我明明練球練得很辛苦!好幾次,我回家都問媽媽:『為什麼其他人要這樣講我?』」

「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我得那麼痛苦?為什麼要學這麼多東西?尤其面對低潮或生病時,我只要說一句『不打球』,就可以回台中了,」詹詠然回憶。繼續走下去的理由為何?這個問題不斷在她的心中浮現。

然而,愈投入練習,參加更多比賽,詹詠然愈發清晰,她的每次發球、每個步伐跟每次回擊,不僅代表自己的網球夢,更牽繫著詹家的命運。

「我最喜歡作家戴晨志書中的一句話:『放棄,只要一句話;成功,卻需要一輩子的堅持!』我知道,大家都相信我,為了我來台北,所以我不能放棄,」看清現況後,詹詠然不再疑惑,她知道苦練、苦學是她蛻變的唯一之道,「我必須贏球!」

終於,一肩雙挑夢想和命運,詹詠然把壓力化為動力,2004 年拿下四大公開賽之一的澳洲網球公開賽青少年組雙打冠軍,同年又獲得斯里蘭卡女子巡迴賽女單冠軍,精采表現獲得贊助商青睞,讓瀕臨破產的家境,總算開始注入活水。

曾是網球選手的料理節目主持人詹姆士,清楚球場上輸贏立見的壓力有多大。他看詹詠然,最佩服的是她活潑外表下,和年齡一點都不對稱的自我要求:「詠然答應父母打球時,或許沒有想太多,但她勇於面對承諾、勇於承擔,這是她最勇敢的一面。」

評述網球 20 多年,長期關注詹詠然的網球主播許乃仁則觀察:「詹詠然心思細膩,在場上的情緒相當冷靜,心理素質很高。」

透過書與電影,強化心理素質

而在劉雪貞眼中,這一直是她最疼惜女兒、又最自豪的一點:「網球選手看到球迎面而來,瞬間得決定回擊方向,壓力很大;但詠然即使遇到失敗,心情也轉換得很快。」

熟識詹詠然的戴晨志認為,她的高抗壓性、冷靜判斷的特質,除了來自經年累月的奮鬥歷程,也從書和電影中,找到把「勇氣」灌溉在心田的方法。

「媽媽從小就買名人傳記或勵志書給我看,即使現在到處飛來飛去比賽,我還是喜歡帶幾本書在身上,」談到閱讀,詹詠然露出興奮的笑容。她說自己最近在讀麗緻餐旅集團榮譽總裁嚴長壽的新作《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我還沒看完,因為我看書很慢。」

在場上快速奔跑,看書卻得細細品嘗,慢下來的詹詠然只要看到好句子,會隨手記在筆記本內,「每看完一段,就有很多想法湧上心頭,像腦中浮現很多聲音,告訴我該怎麼讓自己更好。」

那些細心記下的筆記,成了詹詠然出國比賽的精神糧食。參加比賽時,她習慣在球袋內裝幾本勵志書或筆記,無論領先或落後,只要在中場休息時翻閱,找到鼓勵自己的句子,就像吞了定心丸,能夠整裝再起,迎接更艱困的下一盤。

在電影中,她則學到擁抱挫折的道理。每年大大小小的比賽,詹詠然經常得面對內心那個輸球的自己、遇到瓶頸的自己,或難過的自己。此時,她就會想起電影《分歧者》中,女主角每次感到恐懼,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

贏球時會狂喜、雀躍,輸球時會懊悔、難過,但她會對自己說:「這一刻不是永遠。」好與壞都會過去。「比賽不是『得到』就是『學到』,運動場上沒有真正的輸家,」詹詠然說。

黑暗之後,珍惜打球的每一天

去年里約奧運前,網球選手謝淑薇多次抨擊國家資源和選拔標準偏向詹詠然,當時詹詠然被謝淑薇的球迷嚴厲批判,她卻未出面反擊。許乃仁透露,詹詠然當時選擇把情緒默默往肚裡吞,不願硬碰硬。

直到今年 3 月,詹詠然和辛吉絲在重要性僅次四大公開賽的印地安泉大師賽(Indian Wells Masters)中奪冠,她才吐露心聲:「如果我只用情緒去反應,我覺得我對不起所有支持我的人。」她唯一能做的,是以球場表現證明自己。

不管紛擾和雜音再多,詹詠然始終能平心靜氣,這是因為她曾經差點失去網球。在人生的稜線上走過一遭。現在的她,比任何人都珍惜上場的機會,比過去更看重能繼續打球的每一天。

2013 年年初,詹詠然因病毒感染,只要一打球 10 幾分鐘,就會雙手無力,甚至發麻,「我真的很害怕!」即使是現在說起來,她的語氣仍帶著顫抖。從不曉得發生什麼事,到被迫暫停賽事,在養病的 7 個月內,她不斷想著:「一切努力的成果,會不會就這樣沒了?」那是她前所未有過最黑暗的時刻。

再次拿出全力對抗病魔,終於在休兵 7 個月後,她在當年的美網會外賽拿下勝利,「其實,那場球贏不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告訴自己:『我比想像中更堅強』,」詹詠然說。

談起自己最勇敢的一面,挺過最黑暗的時刻後,她如此定義:「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堅持。我在很害怕的時候堅持做對的事情,學習承擔,這就是我的勇氣。」

差點失去,又緊緊抓住。當年那一點點逞強,如今已化為詹詠然飽滿堅實的內在,也是她永遠不忘的自我提醒:「追求卓越,而非單純追求超越。」詹詠然的網球故事,仍有更精采的篇章。

※ 本文摘錄自《Cheers快樂工作人 05月號/2017 第200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