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你害怕與別人劃出界線,因為不願讓對方遭遇和你一樣的傷

文/蘇絢慧

很小的時候,我們不被允許在自己與別人之間劃出「界線」。

還是嬰兒時,我們需要安全感及信任感,卻必須忍受隨意被碰觸,任人抱來抱去,一旦表達出不舒服,周圍的大人會說:「你真難搞。」「真難帶!」「真不乖!」

到了兩三歲,開始想要確立自己的所屬物時,你的玩具、被毯、娃娃……卻可以被隨意丟棄、被換掉、被要求分享。如果你說「不」,表示你的主控權,你會遭來一陣教訓及怪罪,說你「小氣、不大方」「很奇怪」「無理取鬧」。

也會在冷不防的時候,被推出去要求抱抱陌生阿姨、叔叔,或給這些根本不知道是誰的大人一個親親……如果轉頭拒絕,不抱不親,就會被說成不可愛的小孩,不討人喜歡、不好親近。

等到再大一點,進入了作息訓練的階段,開始得要按表操課、遵照規範,聽從家庭安排。

從小,你只需要學會「聽從」,卻很少學會自主。你的日子,被放進很多你不知道要不要的東西,卻鮮少知道自己「要什麼」。

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想要努力做什麼、現在究竟為何而努力。因為你從不曾真正擁有自己的生命空間、獨立的思考意志,沒有自己的渴望嚮往和主張信念。

你只知道要自己不要犯錯,不要惹麻煩,不要惹惱他人,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能掌握的,究竟是什麼?

甚至他人拿你的事到處講,彷彿你的代言人,總是為你發言,或老是把你的話截斷,替你把話說完……你也是無能為力的,無法開口為自己要的「尊重」發聲。

你說,這些你都知道,但你好像「什麼都不能做」。你的做不到,來自你太怕被排除,太怕被說「我們不要你」,怕要經歷自己的孤獨。所以你什麼都不敢反應,不敢說不。

你寧可偽裝一切都OK,無論別人如何對待你。

當我們的內在不允許自己有力量,我們就難以面對外界。一味要求自己好脾氣、好說話、好相處,那麼「界線」就難以存在,難以確實保護自己、愛護自己。

深層心理對話 無法劃清界線的真正理由

捫心自問,為什麼你這麼害怕與別人劃出一條界線?

因為,那會勾起起許多複雜的情緒,矛盾而難解。

「劃清界線」的感覺,會勾起你過去「被排除」的記憶──那種不知道自己為何被拒絕、被忽略、被置之不理的情結,讓你深深難過、覺得受傷。

所以,你害怕讓別人難過受傷,總是勸誡自己:拒絕與不理會,是一件多麼令人傷心的事。

害怕讓人受傷的莫名罪惡感,總是綁架你,讓你無法為自己的真實感受,給出明確的表示。於是,在模糊的互動中,你繼續承受那些你不喜歡的對待和要求,一逕順應。為了能迴避掉面對別人失望、受傷的眼神,你寧可不表態。模糊,讓你的恐懼及罪惡感,找到了一絲喘息的空間。

如果你無法認出自己過往受過「被排除」「被拒絕」的傷痛,就會持續被傷痛引發的防衛機制──「過度的罪惡感」驅使,抗拒接觸那一份傷痛,以為只要從此不再感覺到痛,就沒事了。

抗拒觸摸真實的痛苦之餘,你把自己的傷投射在別人身上,認定別人和自己一樣無法承受被拒絕、被忽略的感受,認定他人一定也會很難過、很失落。

還沒轉化成熟的個體,的確往往無法承受他人的拒絕,感覺挫折、失望,甚至因羞愧而感到憤怒。

然而,沒有一個人可以一直靠他人來滿足、供應,取得內心的情緒平穩。

將自己的情緒歸咎於他人能否順我的意、能否滿足我,否則我就會情緒起伏,易怒沮喪,並且以此來要脅他人配合及服從。這無疑是對他人的一種控制、勒索。

人的情感交流及情感連結,不是透過要脅控制得來的,不是「工具化」某一方,使他必須不斷提供滿足,而另一方只需強化自己的依賴及控制。

這是殘留的幼兒性格,到了成人關係中,就成了想要擁有一個總是無微不至、永遠滿足他的理想照顧者。如此,這個個體就可以繼續不需要學習,不需要努力調適現實世界,不需要費力碰撞,更不需要接觸他所恐懼接觸的事物。只要有一個人總是不拒絕我、總是重視我、滿足我,那我就安全了,就可以獲得一處避難所,安棲在裡頭,不管外面的風暴或殘酷究竟如何,只要有這個人在就好。

如果,你因為無法辨識出自己「被排除拒絕」的傷痛,而將傷痛投射在一個冀求依賴、汲取滿足的人身上,永無止境被汲取、被要求,被指控給得不足,不用多久,這段關係就會開始充滿混淆不清的指責、怪罪,及糟糕感受的烏煙瘴氣。

你要對「你自己」的傷,負責。他人也要對他的傷,負責。而不是透過你對他人的「拯救」或「彌補」,你自己的傷就會好。而你極力避免他人再受傷的過程,他人內心的傷,也從未真正能好。

療傷,要每個人深入「自己」的內在。觸摸、撫慰自己的痛苦,理解這一份痛苦的經歷與感受,才是療癒的開始。

你可以這麼做 學習讓「不同」和平共存

改變過去人我關係界線混淆不清的狀況,需要學習釐清的是:不再把「我的」「你的」「他的」傻傻搞不清楚。

那種因為害怕有所分別,害怕遭排除、隔離的內在恐懼,讓我們什麼都不敢,也沒有辦法溝通清楚、整理清楚。

混淆成一團,讓我們以為可以迴避「現實的殘酷」,或是以為混淆不清就是「感情很要好」。

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接受成人的世界裡,現實的殘酷必然存在、有講求公平互惠及責任承擔的原則,或是,無法承受這世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照著自己的期待、渴望,給予自己溫情及呵護,那麼這一個人,也將無法真正的進入成人世界。

他將恐懼現實,認定現實就是殘酷無情,並且抗拒面對事實,寧可退化、停滯在幼兒性格,以「幼兒的心態」解讀世界、判斷他人,並反應在行為和情緒感受上。

例如:總是把錢視為「現實」,若要把錢算清楚,或是要把錢的問題弄清楚,就認定是「傷感情」,是「破壞關係」。

錢,是複雜成人世界的一種象徵。如果我們抗拒處理錢的問題,也抗拒接受生命中的渴望、需求無法完全脫離金錢,我們抗拒的是自己已是成人,也拒絕承認這是成人世界必須學習處理的生活問題。

情感的處理亦是。在成人的世界裡,並不是我不停耍賴、不停地要、不停地哭喊要人家給予滿足,另一個人就必須失去自主意願地,不停地給、不停供應,並受支配與控制。

每位個體都有存在的權利,都需要對等的尊重,在此前提下,人與人的關係,需要的不是控制與支配,而是溝通、討論、協調等等歷程。不是由誰主導、由誰順應的「權力不對等關係」。

這些面對現實社會的能力,是我們進入成人世界很重要的學習及歷練。

一方面,不再透過孩童時代那些講不清楚的感受、說不出所以然的「自動化反應」,胡亂地在人我關係裡反射。另一方面,那些過往在家庭環境中,不允許可以有主體感受、主體思維、主體行動選擇權……等等的「被剝奪經驗」,也不再任其發生,或將那些剝奪經驗複製到他人身上。

若你否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體,否認人與人之間就是會有所不同,你越否認「不同」是真實存在於世界的現象,你就會越想要努力地維持「同」,以為只要都相同了,分不出你我了,就表示感情濃烈,並且就能因為那種分不清楚你我的緊密感,而讓自己覺得處在「聯盟」裡,不會再感到孤單。卻不知道,這是一種「吞噬」;吞噬彼此的個體性,吞噬彼此的成長空間,吞噬各自生命生長所需要的條件、機會及可能性。

害怕分離、害怕有所分別的失落感及空虛感所形成的依賴關係,勢必將關係中的兩人,帶進死蔭窒息的關係泥沼。因為一旦沒有維護彼此獨特性的界線存在,那麼無邊無際的併吞、占據及控制,就會無法抑制地發生。

所以,開始練習接受你的不同,也開始練習接受他人的不同。

開始學習接受差異的存在,學習如何讓這些不同能和平共存。

※ 本文摘自《你過的,是誰的人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