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臨拆毀的古蹟——天外天劇場
文/凌宗魁、鄭培哲
然而,民族民族情結不是這麼容易就消弭於無形,尤其見於少數上層階級與日本人較量的心態。臺中天外天劇場具有這樣的背景。
臺中富紳吳鸞旂的兒子吳子瑜繼承家業復經營土地、礦產,除了維持吳家基業,還加入民族色彩濃厚的中部詩社「櫟社」,熱愛觀賞京劇,時常前往樂舞臺觀賞中國來臺藝人表演。相傳有次吳子瑜觀劇時中途離場,返回時發現長板凳的座位遭人佔據,佔位者反問吳子瑜:「椅子又沒有寫你的名字。」受到刺激後,吳子瑜將家中戲臺改建為對外開放的劇院,在一九三五年斥資十五萬圓,聘請齋藤辰次郎設計與臺中市營娛樂館一樣具有雉堞狀裝飾、同為裝飾藝術風格的天外天劇場。另外還特別訂製鑄有姓名的鐵椅來「宣示主權」。
劇場演出歌仔戲也放映電影,另設置舞廳、餐飲和販賣店,成為中部地區上層社會的社交場所。三樓曾為櫟社的聚會所,林獻堂也曾前往觀劇,豐原仕紳張麗俊盛讚可比美東京寶塚劇場。而吳家聘請曾設計官方戲院的日本建築師來設計家族戲院,目的在於彰顯業主的社會地位。
此外,觀劇廳兩側以藍地黃虎旗為裝飾,皇民化期間仍以臺語發音解說電影,戰時更將屋頂漆成醒目的紅色,以表達他的政治立場。吳子瑜曾資助孫文和吳佩孚,戰後甚至為了修建孫文曾經下榻的臺北梅屋敷而賣掉天外天劇場,可見他深具濃厚的國族情感。
在二戰期間,天外天劇場的鑄鐵座椅遭徵收,戰後修復設置六百五十席座位,改為國際戲院,停業後曾為娼寮、鴿舍及停車場,昔日精雕細琢的泥塑、馬賽克磁磚等裝飾逐漸為市民所遺忘。二○一三年,因所有權人欲拆除而引起民間團體關注和奔走,後來臺中市文化局於二○一四年將其指定為暫定古蹟。二○一五年,天外天劇場暫定古蹟保護的期限到期,屋主開始拆除局部屋頂與內裝之際,地方希望保留並妥善活化,於是市府再度介入,目前命運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