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嫉妒、叛逆、自卑、被孤立、不堪一擊…..各種孩子的表現,你了解多少?

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社群對個體做出為數不少的要求,並因此影響我們生活中一切的規範和形式,進而影響到我們的思考器官的發展。社群也是依照生體構造的原則奠定起來的。社群的凝聚在於人類的兩性差別。唯有處於社群之中而不是離群索居,才能滿足個人的生命衝動,也才能確保安全和生活的樂趣。從孩童漫長的成長過程可以發現,社群必須能夠保護個體,人類的生命才有可能開展。再者,唇齒相依的生活促成了分工的結果,但不會使人們分隔開來,反而會團結在一起。每個人的任務就是為其他人工作,他必須感到和其他人緊密相繫,這個層層無盡的關係網路才會在人類內心裡形成種種要求。我們下文就要來探討在孩童身上就看得到的若干親密關係。

一、嬰兒的處境

一個嬰孩相當需要社群的協助。他所面對的是個施與受的環境,有要求也有滿足。他的本能衝動會遇到一定的挫折,而為了克服這些挫折,他會感到痛苦。他很快就認識到這些困境是因為他年紀幼小,這時候他的心理器官就派上用場,其功能在於預想結果,想辦法在不發生磨擦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本能衝動,並且使得生活順遂。他一直注意到,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能夠滿足自己的本能衝動,也就是在某些方面優於他人。於是他明白了身高的重要,因為個子高才能開門;他也明白力氣大的重要,因為可以搬動重物;他也認識到地位的重要,因為可以對別人發號施令,要求別人服從。在他的心理器官裡捲起一個渴望長大的風暴,要和其他人一樣強或更強,超越身邊的人,他們全心全意呵護他,把他當成低等的存在,卻又對嬰孩的嬌弱百依百順,使得嬰孩有兩種行動的選擇:一方面如法炮製大人用以施展權力的手段,另一方面則是表現自己的嬌弱,讓別人難以抗拒他的要求。我們將在孩童身上一再看到這種人類心理衝動的分歧。心理類型的形成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了。其中一個類型會追求認可、奪取和運用權力,另一個類型則彷彿是利用自己的弱點的投機,以各種方式表現自己的嬌弱。我們只要回想一下孩子的態度、表情和眼光,就可以據此替孩子歸類。所有這些類型都必須從他們的人際關係去理解,才能彰顯其意義。他們的行動大抵上也都是模仿周遭的人們,或者是為了迎合他們才形成的。

一個小孩子的可教性(Erziehbarkeit),就取決於這幾個簡單的條件,取決於小孩子是否努力克服他的弱勢,而這個努力同時也構成讓他開展多種能力的動機。

孩童的處境的個別差異很大。有些孩子生活在一個敵意環伺的環境裡;這些印象讓他感到這個世界對他是有敵意的。對於還不成熟的幼小思考器官而言,這種印象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教育沒辦法防範未然,那麼這個孩子的心理就會發展成認為外在世界一直是有敵意的。這種敵對的印象,在小孩子遭遇更大的挫折時會不斷加強,尤其是當孩子們的身體器官比較弱勢的時候。相較於天生身體器官比較強壯的孩子,這類孩子感受環境的方式是很不一樣的。這種器官的劣勢(Organminderwertigkeit)會表現在不同的面向,比如行動困難、個別器官缺損、身體的抵抗力比較差、比較容易生病等等。

然而遭遇挫折的原因不一定和孩童在身體構造上的缺陷有關。而也有可能是由於家人因為不理解或不小心而讓小孩子負擔過重的任務—簡言之,由於孩童的環境出了錯,變成外在環境對他的壓迫。一個本來願意適應環境的孩子,就此遇到阻礙,讓他更難以適應。舉例來說,如果家人意志消沉,充滿悲觀主義,那麼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小孩也很容易感染這種氣氛。

二、種種挫折造成的效應

孩童會在各個方面、由於各種原因而遭遇挫折,特別是小孩的內心生活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發展,就此而言,他的回應顯然會發生種種錯誤,如果這個孩子不得不應付外在世界種種不可抗拒的條件的話。若我們考慮他的各種失誤,就會不由得認為,這種內心生活的發展是一生都不會停止的,也會不斷嘗試前進,並試著做出正確的回應。我們尤其會在小孩子的表意行為裡看到,一個在成長中的、趨向成熟的人,在某個處境中會如何回應。他的回應、他的態度,會對我們顯現出一些線索,讓我們看到他的心理本性。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對於一個人的表意行為,或是大眾的表意行為,不可以根據某個模式就妄下論斷。

孩子在內心生活的發展中需要克服的挫折,那些幾乎使他的社群情感發展受阻的挫折,我們可以分成下面兩類:
其一是源自於文化的缺失,以及家庭和孩童的經濟處境所造成的挫折
其二則是身體器官的缺損所導致的。
在面對一個原來只為了器官完整的人所創造的世界,小孩周遭的文化都預期他會擁有器官完整的力量和健康時,偏偏有些小孩在重要的器官上有缺損,因此難以適應生活的種種要求。這種小孩有的是學步遲緩,甚或行動困難,或者學說話比較慢、長時間說話都不靈光,因為他腦部活動的發展需要更長時間,跟不上我們的文化所預期的一般小孩。大家都知道,這類孩子會不斷冒犯別人,動作跟不上,遭受身心的種種痛苦。他們和這個世界的接觸顯然不會很開心,因為這個世界不是特別為他們量身打造的。這類由於發展遲緩而構成的挫折相當常見。時間一久,這種遲緩也許可以得到彌補,而且不留下長期的損害,假如在這期間的內心的痛苦沒有在孩子的心裡烙下一生難以擺脫的印記的話(一個在這種心理痛苦下成長的孩子往往也會有其他經濟上的困苦)。我們不難理解,人類社會中絕對既定的遊戲規則,這樣的孩子是很難好好遵守的。他們將用不信任的眼光看著周遭熙來攘往的人們,他們將更容易孤立自己,並且逃避自己的任務。他們對人生的種種敵意的嗅覺和感受極為敏銳,也會加以放大。他們對人生黑暗面的興趣遠遠大於人生的光明面。他們大多會誇大這兩個極端,以至於終身都執著於作戰狀態,以吸引他人對他們特別的關注,也只會想到自己而不考慮他人。他們認為人生的種種要求是挫折而不是鼓勵,以敵對者的姿態、過度的疑慮看待一切經歷,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就出現了裂痕。他們和真理以及現實漸行漸遠,也一再和新的挫折糾纏不清。

如果孩子的家人缺乏一定程度的關愛的話,也會造成類似的挫折。這種狀況同樣會嚴重影響到小孩子的發展。他會沒辦法認識到愛,也不想要思考如何愛人,因為他的關愛本能沒能開展,也不理解身邊的人的存在,因而影響到他的人生態度。而如果這種關愛本能在家庭中沒能開展,那麼他長大以後就很難和他人積極交換任何意義下的友善和善意。對社群情感中關愛的表達和關係都加以逃避,將成為他的存在本質。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親、教養者或其他身邊的人,因為信奉某種教養信條,使孩子覺得關愛的情感是不適當或可笑的,那麼也會產生同樣的惡果。這種情況並不罕見:總是有人教小孩子把關愛的情感聯想成一種可笑的印象。時常被人嘲笑的孩子,特別容易有這種狀況。我們常看到這種孩子囿限於一種對情感的畏懼(Gefühlsscheu);他們認為對他人一切的關愛情感和愛都是可笑的、有失男子氣概的,認為那種情感衝動會使他們矮人一截,被他人看不起。這種人在童年時期就已經替未來一切的愛情關係設下了限制。冷酷無情的對待,大抵上都會轉化成嚴厲的教育方式,它會忽視一切關愛的情感感受,使他們在童年時期就把這類情感鎖在內心深處,使他們脾氣不好、憤世嫉俗、杯弓蛇影,很快就會退出身邊的小圈子,儘管對這種孩子來說,擁有這個生活圈,把它納入自己的內心生活,是極其重要的事。這時候時常會出現一個人,只有他才能讓孩子打開心扉,而孩子也會和這個人建立極親密的關係。常常有人就是這樣長大的:他們完全只和某個人相濡以沫,於是再也沒有興趣和更多的人建立關係。以上述男孩為例:當他注意到母親偏愛自己的弟弟,從此就只能在生活中四處尋找那從幼年早期就失落的溫暖;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這種人在生活中會遭遇怎樣的挫折。

這些人構成一個類型,他們的教養是在相當程度的壓力下進行的。

往另一個方向也可能出差錯:如果在教養過程中,由於過度的關愛和嬌慣(Ver­zärtelung),孩子的孺慕本能(Zärtlichkeitstrieb)過度發展,以至於依戀一個或少數幾個人,而不願意和他們分開。在這裡,由於各式各樣的錯誤手段,小孩子的孺慕往往會過度氾濫,以為成人對他的孺慕應該有些什麼回報。我們很容易觀察到,當成人對小孩說:「我對你這麼好,所以你也要做這件事或那件事。」這種事屢見不鮮,尤其是在家庭裡很容易氾濫。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察覺他人對他的好感,也會用相同手段(強調自己的孺慕)強化別人對他的依賴。小孩子對家中一人燃起這種強烈的孺慕,都是必須要小心的現象。毫無疑問,這種單向關係對一個人的命運必定造成有害的影響。比如說,一個小孩子可能執著於對某個人的孺慕而無所不用其極,像是慫恿對手(大多是兄弟或姊妹)做壞事或是告密之類的手段,以便自己能獨享父母親的關愛。或者這樣的孩子會施加壓力,以便至少引起雙親對自己的關注,也會不擇手段地搶奪目光焦點,讓自己比其他人更重要。他也會誤入歧途,以使其他人花更多時間在他身上,或者他也會表現得很聽話,以得到他人如賞報一般的關注。這孩子的人生中便啟動了一種過程:一旦他的內心生活確定了一個方向,就沒有什麼東西不能被當成手段。他可以往無益的方向發展,只為了達到他的目標;他也可以變成極其聽話的孩子,只因為追求在他眼中有用的目標。我們經常觀察到,在一群孩子中,一個孩子會表現得桀敖不馴,以引起注意,而另一個孩子,不論是否比較聰明,則會特別順從,卻是為了達到同一個目的。

有些被寵壞的孩子,總會有人替他們排除困難,任何奇怪的行為,都會換來友善的微笑,不管多麼過分的事情,也不會遭到厲聲制止。這類孩子完全沒有機會預先練習如何在未來和有意願往來的人們建立正確的關係,更不用說是因為童年挫折而造成偏差、而在人際關係方面產生障礙的人。這種孩子沒有機會練習自己克服挫折,因此對未來人生的準備顯得捉襟見肘。一旦他們從溫室踏出去,直接面對充滿社會問題的人生,由於再也沒有人對他百般呵護,所以幾乎是一再遭遇挫折。

這些現象都有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這種孩子大抵上都會被孤立。比如說,消化器官有問題的孩子會產生飲食行為的異常現象,因此他們的成長也可能和其他正常的孩子有所不同。有劣勢器官的孩子會表現出不同於常人的行為方式,而這差異會漸漸使他們被孤立。我們會看到,這種孩子對與周遭關係的感受比較冷漠,甚至放棄任何關係。他們找不到同伴,因為他們活在自己裡面,和同儕遊戲時也會站得遠遠的,要麼嫉妒他們,要麼鄙視他們,一聲不響地自己玩自己的。至於在教養過程中壓力過大的孩子,比如家教太嚴厲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有被孤立之虞。他們的人生也不會是一片光明,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老是給人壞印象。他們要麼覺得自己是勉強被容忍的,對於各種挫折逆來順受,或者覺得周遭環境對他很不友善,而隨時要暴起攻擊別人。這些孩子覺得人生及其課題都充滿困難險阻,而我們也很容易了解,這種孩子往往會防衛心很強,緊緊守著他的界線,提防任何人闖進來,也總是用不信任的眼光去打量他的周遭世界。由於防衛心過度,他會不斷懷疑是否有更大的阻礙和危險,而沒辦法用輕鬆的態度面對失敗的命運。這些孩子另一個共同特徵,或者說社群情感不足的顯著表徵,就是只會想到自己而不會考慮到他人。我們在這裡清楚看到整個發展過程。這種人一般說來都會傾向悲觀主義的世界觀,無法從自己的人生裡找到喜悅,從他們錯誤的生活模式中找不到解脫,也無法展現勇氣和自信,後者是只有健全地融入團體的孩子才能發展出來的東西。

三、人是社會的動物

我們在前文指出,對於個體的人格,我們必須從他的處境出發,才有可能判斷與理解。所謂「處境」(Situation)指的是人在宇宙裡的位置(Stellung),以及他對周遭環境抱持的立場(Stellung),還有他對於必須持續面對的問題的態度,例如工作的問題、人際關係等等。在這個理路上,我們已經證實了,無論是嬰兒或日後的孩童與成人,對於他們人生態度影響最深遠的因素,其實是他對周遭環境形成的諸般印象。我們從僅僅幾個月大的嬰孩身上就看到這個孩子對人生會有什麼樣的態度。從這個時期開始,兩個嬰孩在人生態度上就已經南轅北轍了,因為每個嬰孩已經表現出鮮明的類型,而且這個類型會越來越明確,而他們的方向一旦固定下來就再也不會消失。小孩的心理發展會漸次透過社會關係去實現。接著天生的社群情感會顯出第一個跡象,由身體構造決定的孺慕衝動(Zärtlichkeitsregung)也會接著展開,於是孩子會試圖接近成人。我們總是能觀察到,小孩子努力想對他人表達他們的孺慕。這種孺慕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有所不同。我們在兩足歲以上的孩子的語言裡也看到這種差異。群體歸屬感,即社群情感,將在孩子的內心裡生根茁壯,而且從此不再消失,除非他的內心生活產生最嚴重的病態退化。在此生中,這個情感會有細微改變,會有所縮限,或者在有利的情境下會向外擴張,不止於家庭成員,而且會延伸到部落、民族,以至於全人類。甚至還可以跨界擴及到動物、植物以及無生命的對象,最終甚至包括整個宇宙。

到這裡,我們在理解人性上的努力找到一個重要的據點。那就是,我們了解到,人類必須被當成一個社群的動物去觀察。

※ 本文摘自《認識人性》,立即前往試讀►►►

延伸閱讀:

  1. 教養孩童走當行的路
  2. 孩子與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