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r. nial bradshaw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死性不改?個性是很容易改變的!

文/野田俊作;譯/余亮誾

「我們的不幸,以及不幸的原因,全都是自己選擇的。」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學會第一屆會長野田俊作執筆,

幫助每個人跳脫不完整、充滿缺點的自己,找到更好的生存方式。

Q:為何人無法改變自己的性格?

A:改變性格是要付代價的,而我們總是不想付出那個代價,所以選擇繼續以自己熟悉的方式活在世界。

Q:可能改變自己嗎?

♦ 其實性格容易改變

──想知道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嗎?總覺得並不是很好改。

自己通常會覺得不好修正。一般來說的確不好改變。不過我認為,性格其實是容易改變的。只是,人都會努力地不讓自己的性格改變。所以才不變。

──咦,是這樣子嗎?

是的。如果沒有特別去管它的話,性格其實會慢慢產生變化。這麼一來,就會帶來很多麻煩,因此我們總是使盡九牛二虎之力,不讓性格改變。這是潛意識的行為。

──就算覺得自己的性格不好,想要改變,也會出現那種潛意識去阻止它改變的行為嗎?

是的,即使你有意識地想要改變,你的潛意識層面,卻一點都不想要改變性格。常常有人因為「討厭自己的性格,所以想要改變」來找我諮商。經過幾次心理療法後,這類的人就會開始說「算了,如果會變成跟現在不一樣的性格,那我還是維持原狀就好」,結果性格還是沒變。

──您是說,有意識到「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的人,反而難以改變性格嗎?

不是的。我只是說,人類普遍不想改變自己的性格。不是「不變」、「不能變」,而是「不想變」。我喜歡的一位印度哲學家奧修(Osho)曾經說過:「人每天早上起床時都能選擇那天的幸與不幸。不過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不幸。」我們的不幸,以及造成我們不幸的原因──也就是性格,全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 人不想改變自己的性格

──特意選擇不幸,感覺很愚蠢呢。為什麼不選擇讓自己幸福呢?

你這樣問,也就等於是在問,為何人都不想改變性格吧! 如果想要改變性格,隨時都能改變,只不過無法輕易改變。改變性格可是要付代價的,而我們總是不想付出那個代價。我們容易天真地想「我只想擁有目前的優點,擺脫目前的缺點。我也不想為了新的性格冒任何風險。」但那樣是不行的。

改變性格就是在冒險。如果維持以往的生活方式,至少能預測會發生什麼事情。一旦展開新的生活方式,就無從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或許會大好,或許會大壞。但人不太會下那麼大的賭注啊。

──也就是說人都偏向保守嗎?

沒錯,也可以說是多疑。舉個例子說明吧⋯⋯以文具店老闆為例好了。

有一個文具店老闆,從他父親那一代,家裡就開始經營文具店,雖然沒有賺大錢,但馬馬虎虎還過得去。他常常唉聲嘆氣說:「唉,真討厭這種生意。應該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吧。」

這時候,有個人勸他:「喂,有比文具行更賺錢的生意喔。賣吃的一定會賺,快點轉行吧。」

一旦這麼勸他,文具店老闆或許會一時心動,不過最後還是會這麼想吧:

「雖然現在的生意不怎麼有趣,不過是我從小就做慣的生意,早已瞭若指掌。或許無法獲得大成功,卻也不會帶來大失敗。現在轉行或許會成功,不過我對那份工作一無所知。到了這個年紀才開始轉換全新跑道,失敗的可能性比較大。不管怎樣都讓人無法安心,感覺很麻煩。唉,還是別了吧!」

很容易就會變成這樣。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不必犧牲太多就改變性格呢?

唉呦,別著急,先讓我說完比較悲觀的部分。因為這樣比較有戲劇效果(笑)。

♦ 人因為執念而無法獲得自由

性格難以改變,不只是因為人普遍保守且多疑,還包括其他理由。

首先,有一個阿德勒心理學的用詞,叫做「統覺偏差」。也就是為了和自己的性格一致,人會對外界事務賦予一些意涵。性格是那個人固有的信念體系,也可以說是執念的系統。一個人的執念就像有色眼鏡,為了符合自己的信念體系,擅自對外界做出解釋。

──「執念很深」的意思吧。

人的執念都很深,都是在執念的束縛下活著啊(笑)。

舉個例子說明吧,對街有位女性朝我走了過來,望了我一眼就把視線移開。或許我就會認為「因為她討厭我,所以才不屑地移開視線」。一旦這麼認定,對方的行為看來就完全是那麼一回事。又或是「因為她喜歡我,所以才害羞地移開視線」。一旦這麼認定,對方的行為看起來也就完全是那樣。也可能是「或許剛好我這個方向可以看到她的朋友」。一旦這麼認定,對方的行為看起來又完全是那個樣子……

那位女性為什麼移開視線,真正的理由是什麼不重要。重點是,我們會基於個人執念而採取行動。

如此一來,我們的生活方式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直接產生反應,而是面對客觀事物,本著自己的信念,經過主觀詮釋後,再產生反應。那些主觀詮釋後的意涵都是由我們決定的。換句話說,我們從面臨各種事物到產生反應的過程中,一定會受到性格的影響。

──也就是說,人無法擺脫執念獲得自由嗎?

阿德勒是這麼說的。

假設某人認為「我被全部的人討厭。你看,就連那個人也討厭我。所以才移開視線」。就算我跟他說:「沒那回事,他或許是因為喜歡你才移開視線」,他也一定會說:「不,絕不可能有那種事」這就是統覺偏差。如果有人不移開視線,持續盯著他,他也應該會說「因為那個人討厭我,所以用不屑的眼神盯著我看。」(笑)。

正因為統覺偏差,人只會接受與自己「性格」一致而沒有矛盾的資訊。

──只會接受與自身吻合的部分,不合的部分則忽視?

沒錯。所以「性格」會不斷地被那些擁護自己的資訊包圍,進而根深蒂固。就像童話中的國王一樣,其身旁的大臣盡是說一些阿諛奉承的話。即使看到違背自己想法的事實,也會視而不見或是去扭曲它。久而久之,性格更是難以改變。

♦偏見會成真

此外,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性格也會建構出非常穩固的系統,因此不容易改變。假設有人認為「全部的人都討厭我」,即使剛好有人喜歡他,他也會認定不是真的:「不可能。那樣說不過去,一定有什麼企圖吧!假結婚真斂財之類的吧!」

他會開始起疑心並試探。「你啊,明明不喜歡我,而是有什麼企圖,才假裝喜歡我吧!」

一旦說出這種話,想必對方也會被氣走吧。那麼這個人的反應會是什麼呢?與其說失望,他反而會覺得安心。他會想:「啊,還好沒上當。果然是那樣。沒有人會喜歡我的。」於是更加確定「全部的人都討厭我」的信念。

──他會認為自己果然是正確的。

人具有將「法則」跟「例外」分開來的習性。性格其實就是那樣。性格就是主觀地認為「這個世界的法則就是這樣那樣」。這樣的性格就會將眼前發生的事情,分成符合法則或是例外。

像先前的例子,對那個人而言,會把不符合法則的事情歸為例外,為了和法則套上關係才會說「喂,那樣很奇怪。看起來像是例外,不過應該不是這樣吧!應該是符合法則的吧!」於是順從這樣的判斷,讓外界環境也跟著改變。

──那麼,也就是說,對方也會依我們的性格做出反應,改變對應的方式?

性格會改變環境。引用阿德勒的話就是「環境塑造了人,人塑造了環境」。

當然,環境會影響到性格,不過一旦擁有某種性格,那個人就會將周遭的環境改成符合自己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說,讓外界結果符合自己的信念。

一個人一旦認為「所有人都是敵人」,那麼就會真的變成群敵環伺;如果認為「所有人都是貴人」,身邊就會真的有很多貴人。就像這樣,人會慢慢強化各個信念。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性格就會變得相當穩固。

──於是想法就會成真。

是無意識的想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性格真的不容易改變。

本文介紹:
阿德勒談心理(1)性格是可以改變的》。本書作者/野田俊作;譯者/余亮誾;出版社/楓書坊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2. 行為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