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小了、這太早了:大人沒有對孩子說出口的話,孩子完全無感嗎?

文/ 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

۩ 生病是全家人的事

生命中的每一天不可能都是快樂的狀態,當悲傷情緒來襲,也許無須過度壓抑,因為難過和淚水反而提醒了我們,該如何正視眼前所發生的問題,不管是宣洩、沉澱之後嘗試自己再度向前,或尋求旁人的支援,正如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中缺一不可的「憂憂」,反能使一個人開啟療癒的關鍵力量,通往快樂和內心平靜的秘徑。

《媽媽,我好想妳》繪本故事中的媽媽得了「比感冒還嚴重」的病,猶如在家中投下一枚震撼彈,生活常軌瞬間被瓦解,受到震盪的不會只有生病者,還有住在一起的其他成員。正因為生病不單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全家人所要共同面對的事!

۩ 用心傾聽,看見孩子的需求

繪本故事中,小凱的情緒處理始於老師的傾聽,由於上課發呆「被同學發現」而感到侷促不安,本想掩蓋的失落情緒,於是轉成憤怒,這時老師出現了。

老師角色也代表了身旁的一般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傾聽,聽聽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也就足夠了。就算只是一個簡單的關心,這個無助感也就被承接和照顧到了。

對於孩子來講,「有人看見我了」意即「我的需要被看見」,只有「被看見」的時候,才能夠真正說出內心的話。

小學階段的小凱,重要的互動關係來自於同儕,蠻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在這個階段中,若是受到家庭事件的影響,家長不跟學校或老師反映,學校可能不知道小朋友發生什麼事,因為小朋友本身害怕失去朋友,所以通常不會說出口。

以小孩子來說,可能會有內顯影響和外顯的行為改變,老師只能從小朋友的行為舉止觀察這些異狀──可能因為休息不夠,導致上課不專心;或是因為某種內在資源已經相對耗損,沒有辦法再那麼專注學習,以致於成績下滑,影響在校表現等。

因此,老師也可藉由詢問家長:「孩子這段時間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學習的狀況怎麼樣?跟家人互動情形?情緒是否有某種波動等」而獲知一些徵兆。

此外,家庭是一個相互學習的狀態,包括情感。有些家長認為不應該影響到小孩,封閉了所有資訊,甚至連情感也封閉了,不讓孩子知道太多細節,自己像一隻熱鍋上的螞蟻,可是面對小孩的時候,又裝作沒事一樣,卻忽略孩子也會有所察覺異狀。

當家長傾向於不表露情緒的時候,小孩看著父母親怎麼處理情緒,也會學習刻意的「掩飾太平」,不講述、不傾聽,關閉對向交流,雙方採取一種逃避的模式,自然影響親子之間的互動品質,久而久之,演變成「我以後發生什麼事情,也不會跟你說了。」

唯有妥善處理情緒,才能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氣氛;唯有用心傾聽,才能看見孩子的需求。

本文介紹:
媽媽,我好想妳:給病人與家人的關懷手記(中英對照)》。本書作者/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出版社/博思智庫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最後的讀書會:媽媽教我的人生智慧
  2. 我的家庭治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