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浴火重生的料亭:臺北紀州庵支店本館
文/凌宗魁、鄭培哲
一八九七年,平松德松從和歌山(曾屬於紀州藩)隨軍來臺,在臺北若竹町開設料亭「紀州庵」販售關東料理,因生意興隆而在川端町另擴支店河岸風景。
紀州庵支店本館的規模為一百疊榻榻米,木構造樓房高三層,為了讓遊客從二樓過石橋跨堤而建在河堤邊。除了地面館舍,還有四艘可容納三十人的船形屋,附設廚師與藝妓隨船服務。客人跨越堤岸後,便乘上船遊新店溪,船上提供有香魚的菜色並出租漁網,廚師還會現場料理客人捕到的漁獲。
日本料理講究食材原味,料理手法簡單卻細膩精緻,在船上俐落處理即可送入客人腹中。遊罷新店溪,客人回到陸地上的本館洗浴後,再輕鬆著浴衣到宴會廳繼續宴飲;這是需大動鼎鑊的中華料理難以想像的用餐方式。紀州庵支店因生意興隆,逐年擴建,除了本館,還有提供大型聚會的長型宴會廳「離屋」、書院造格局專門招待高級貴賓的別館等共三組建築群。當年在新店溪畔,這種規模的料亭共有八家之多,足見中產階級的消費實力以及水岸風情的迷人吸引力。
戰爭時期醫院空間不足,紀州庵寬廣的店面成為傷患的收容所。戰後則成為待遣返日人的暫居地,後來被省政府接收為公務員宿舍。一九九○年代,本館與別館歷經兩次大火毀於祝融,原址改建為停車場,斜坡堤防也被臨河高架道路取代。
二○○三年,離屋所在的社區居民訴求拆除離屋,向停管處申請許可闢為停車場,經臺大城鄉所師生調查空間及歷史資源後,發現名作家王文興曾居住其中,於二○○四年向文化局提報保存離屋為市定古蹟成功,文化局將其定位為「文學森林」,之後歷經公部門與原住戶多年協調,二○一四年修復為藝文空間,向民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