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言終結者」讓你明白:那時中國到底是怎麼輸的?
文/藍弋丰
滿清是怎麼打輸甲午戰爭的?這個話題從當年就很熱門,但是輿論總有個特性:當某個人紅的時候,什麼都好,講話直接是誠實,自命不凡是自信,父親從小不管教是訓練他獨立,連家裡的狗都特別威武,屋簷下的燕窩還註定他發達;但當一個人成為過街老鼠的時候,什麼都是他失敗的原因,講話直接是社交能力差,自命不凡是驕傲,父親從小不管教是家教不好,連家裡的狗太兇也是他的敗因,而燕子當頭拉屎更註定了他會倒台……
滿清在甲子戰爭中的敗因自一八九五年以來,檢討無數,但是其中很多都是像上述例子般「結果論」的論述。
要談滿清於甲午戰敗真正的因素,必須先從什麼「不是」甲午戰敗的因素談起,因此,在這一節的開頭,我們先來當一回「流言終結者」,排除一些最常見的甲午流言。
「主砲曬衣」
最熱門的一則流言,莫過於是「主砲曬衣」故事,這則流言說,當北洋艦隊訪問日本時,日後在日俄戰爭中擔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的東鄉平八郎登上了北洋艦隊主力艦定遠,發現主砲上頭掛滿晾曬的衣物,而且砲管很髒,處處不整潔,因此認定北洋艦隊紀律相當差,日本必可戰勝它。
這則流言有個非常缺乏常識的基本錯誤,在當時,各國海軍本來就都在船艦上的欄杆、棚架等地晾曬換洗衣物,只要對海軍有點常識,就不可能把這件事當作「不整潔」,不過定遠的主砲上倒是絕無可能晾曬衣物,因為砲管離甲板有三公尺之高,北洋水師的士兵恐怕得輕功像《神鵰俠侶 》裡的小龍女一樣高強才有辦法上去曬衣服。
實際上當時日本對北洋艦隊的評價如何?當時的日本媒體《每日新聞》報導,認為清國的艦隊比日本的艦隊還優越,是「一目瞭然」,那麼關鍵的清潔問題呢?《每日新聞》報導當時在定遠艦上舉行西式宴會,艦上雖有病患,卻相當清潔。到此,這個「主砲曬衣」流言可說無一處可信,完全被破解了。
那麼到底這個流言是怎麼來的,據中國海軍史專家陳悅研究,原來最初的源頭是小笠原長生在《聖將東鄉全傳》中附記裡,寫了東鄉平八郎說看到平遠艦上有人曬衣的故事,不過在北洋艦隊訪日時,平遠艦並未參加,所以這顯然是捏造,《聖將東鄉全傳》後來在英文版中也把這段有問題的敘述刪除了。
不過這個附記卻意外的被作家田漢參考,而發表了這個「主砲曬衣」的故事,後來又被唐德剛等著名學者引用,故事內容也隨著越來越誇張化,平遠最後成了定遠,船上有人曬衣成了在主砲上曬衣……
實際上,北洋艦隊並沒有不整潔,也沒有軍紀渙散。據鎮遠艦上的蘇格蘭籍幫帶──幫帶即副艦長,不過實權副艦長為清方軍官,洋人僅是名譽副艦長──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的回憶,在黃海海戰中,大於六磅的火炮,日軍命中率約為百分之十二,北洋海軍則約百分之二十,命中率還高於日軍;日方也記載,海戰由定遠率先開砲,雙方互相接近到五千三百公尺時,這第一砲的砲彈就落在吉野號附近,由於這個距離已經將近定遠主砲最大射程上限,可說打得相當神準。實戰說明北洋海軍的專業訓練並不差勁。
「砲震飛橋」
第二個流言,則是「砲震飛橋」,這個流言是說,當甲午黃海海戰中,清日兩軍艦隊一交火,定遠主砲一開火,砲口的震波就把架在兩主砲砲台上的稱為飛橋的觀測鐵橋震斷,讓站在上頭指揮的丁汝昌重傷,使全艦隊失去指揮而大亂。
這個流言也有個很明顯的基本問題,首先定遠可是德國貨,斷無這樣離譜的「豆腐渣工程」之理,其次是砲口震波不可能震斷鐵橋,更別說如果光憑震波就能把鐵橋給震斷,那丁汝昌早就被震得內臟破裂當場死亡,哪可能還能活到之後自盡?
倒是日方的嚴島、松島、橋立三艘戰艦的主砲,或許因為在平日練習時怕磨損砲管,都減少火藥量試射,在黃海海戰才使用實戰用的「強裝藥」射擊,一開火,就出現砲閂開閉困難、擊發機構損壞、水壓俯仰系統漏水等嚴重故障,結果在海戰中三艦分別只能射出五發、四發和三發砲彈。
那定遠有沒有可能是同樣的原因導致震壞結構?在整場海戰中,定遠主砲都正常的不斷發射,打了上百發砲彈,所以顯然沒有這樣的問題。
實情到底是如何?實情是開戰後不久,日方的速射砲恰好命中飛橋,打斷了鐵橋,丁汝昌被夾在其中腿骨骨折,同時由於飛橋上靠煙囪處放置信號旗的小艙也同時被炸壞,使得定遠號無法以旗幟指揮,失去了旗艦的功能。
那這則流言怎麼來的,原來是定遠號上的英籍顧問泰勒(William Ferdinand Tyler)在回憶錄中寫成「砲震飛橋」,後來張蔭麟、郭廷以等著名學者引用他的說法,唐德剛也曾寫下「砲震橋斷」的敘述,後來唐德剛辨偽發現是泰勒胡說,痛罵他是「英國浪人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