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觀光泛夜市化──怎麼老街都長得一模一樣?
文/台北城市散步
八年前與一群友人到三峽老街走春,恰巧碰上三峽清水祖師廟祭典,數隻大神豬被豎起於老街入口,這對第一次看到此景的「台北俗」實在震驚。走進老街,金牛角店員,在擁擠人群中穿梭叫賣。街上有好幾間金牛角店鋪,還有的品牌不只一間店面。大夥好不容易掙脫人群與叫賣,走出老街就決定離開。我只記得這條街有一堆金牛角與神豬,並決定以後不要再來三峽老街。
直到去年參加一場夜晚舉辦的三峽清水祖師廟導覽,傳統裝飾被夜間燈光照亮,不禁讚嘆李梅樹主持祖師廟重建的功力,才翻轉了對三峽老街的不良印象。不久,同事安排員工旅遊前往拜訪甘樂文創,林峻丞與我們分享在三峽經營的經驗與理念,也提到他們最近正在策劃一條導覽路線,不帶民眾走三峽老街,而是老街以外的巷弄與街道,拜訪在地人會去的老店。於是我腦中突然有了靈感,現場就交代同事,來規劃一系列「去○○,不去老街」。
老街和你想得不一樣
同事柏安寫的文案:
《去○○,不去老街》
還記得上次去老街時,你手上拿的雞排和珍奶嗎?
那麼你一定也還記得,去另一條老街時,你手上拿的還是雞排和珍奶吧!
最後連你家旁的夜市都買到一樣的東西之後,
「啊!怎麼老街和夜市都長得一樣!」
其實,很多地方,不只「一樣的老街」。
提到大稻埕,多數人直覺「大稻埕=年貨大街=迪化街」,實際上年貨大街僅是過年前的一項活動,迪化街僅是大稻埕的其中一條街而已。若要認識大稻埕就不能僅在迪化街,周邊街道代表大稻埕的各個時期及各種產業聚落,如日治初期開通的太平町(延平北路一二段)是大稻埕的生活娛樂產業聚集處,咖啡廳、百貨公司、戲院多位於此。
九份基山街、輕便路不管週末或假日總是人滿為患,日本遊客絡繹不絕,除了阿婆芋圓、阿美茶館、昇平戲院之外,還感受到了九份礦業山城的生活嗎?透過文化銀行引薦認識的曾郁嫻和曾建文大哥,我們「去九份,不去老街」第一站就到九份礦工上工前祭拜的福山宮,途經九份公墓,看到命喪異鄉的九份羅漢腳的墳塋,最後到金礦博物館,由曾大哥介紹博物館內珍藏的礦工器材、礦物標本,並實際示範河岸淘金技術。
至於士林,直覺想到士林夜市、豪大大雞排,多數人一定不知道在士林夜市內藏著一間市定古蹟慈諴宮,是漳州人發展的根據地。
愛貓人士在猴硐放養大量貓咪,結果猴硐在短時間變成貓村,政府興建貓橋,人們忘了當初這裡是台灣重要煤礦產地。
大家都知道板橋林家花園,除了林家花園之外,板橋還有什麼呢?舊板橋火車站形成的生活圈、以慈惠宮為核心的祭祀圈,還有黃石市場、湳雅市場等板橋人的生活。
老街夜市化
夜市原本是自然形成的集市,代表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也被當成台灣對外觀光宣傳的賣點。近幾年台灣老街觀光發展,街上店家為了迎合觀光客,出現各種夜市型態的攤位,雞排、章魚小丸子、烤魷魚、珍珠奶茶等等,販售的商品與台灣其他地方無太大差異,商業銷售與地方脈絡嚴重脫離,老街建築變成夜市裝飾。觀光客只看到滿街夜市攤位,難以感到原有的街區氛圍──這是台灣各地老街觀光發展非常嚴重的問題。
年貨大街最初是由迪化街店家自己擺攤販售,銷售過年用到的各類乾貨食材、禮品布匹,近年攤位多由外來者承租,拖鞋、刀具、熟食等菜市場產品,甚至出現夜市玩具拍賣、打彈珠、烤魷魚等等,連大賣場都來推銷會員卡。年貨大街失去原有的特色,變成大稻埕其中一個夜市、菜市場。活動期間突破塞車與人潮,來到年貨大街的外地觀光客,可能多數人都不曉得他們根本沒感受到真正的大稻埕。
某次「旅行時光民宿」接待一位馬來西亞年輕人,他問我怎麼去九份。我建議他不要去九份,那裏觀光客太多了,但他說姊姊交代一定要去九份買××餅,那是我從未聽過的伴手禮,也忘了是什麼名字。幾天後他要回國前,我問他有買到××餅嗎?他回答他在淡水就買到了──你以為某地獨特的伴手禮,可能在這波老街夜市化的流行下被帶到各地,結果老街、伴手禮都失去特色。
到處是不搭的彩繪
這股彩繪風潮最初可能發源於台中彩虹眷村,榮民黃永阜爺爺在即將拆除的眷村建築上創作,各種極具生命的原創圖案賦予眷村違建新的契機,最後台中市政府與國防部協調後,彩虹眷村被保留下來,黃永阜爺爺得以繼續住在自己的家。彩畫不需要花費大筆經費,因為社區營造、農村再造等計畫推動,全台灣各地出現越來越多的彩繪村;有的是社區長者繪畫,有的是藝術家創作,寄望以此作為吸引觀光客的賣點,活化人口老化或流失的社區。發展到後來還出現3D立體彩繪,甚至連各縣市政府的公共建設也開始出現彩繪。
某些村莊的確靠著彩繪吸引到外來觀光客,解決社區問題,卻也衍伸出其他問題。彩繪很容易模仿複製,對觀光客來說全台灣到處都是彩繪村,去哪個村落似乎沒有太大的差異,就算去了某地,也只顧著在彩繪前拍照留念。彩繪改變社區原有的樣貌,創造新話題,卻也掩蓋原有的歷史軌跡。不僅觀光客看不到社區原有的生活,各個社區反而失去自己特色。另外還有侵權問題,各種日本漫畫遍及全台灣彩繪村,海賊王、七龍珠、龍貓、小叮噹等等,甚至嘉義新港南崙村全村幾乎都是龍貓彩繪,相信應該沒有得到原創作者的授權。
馬祖東引中路房屋建於山坡,水泥灰牆顏色樸質,建築錯落於坡地之間,別具特色,但二○一六年東引鄉公所執行景觀改造工程,在屋舍外觀漆上各種顏色,或許是為了仿效國外村落,如義大利五漁村、南韓釜山甘川洞,但也有人認為此舉讓地方失去特色。台大城鄉所康旻杰教授以哥倫比亞第二大城美德音(Medellin)為例,二○○○年新任市長 Sergio Fajardo 為了解決美德音的貧窮和犯罪等議題,把被剝削的貧民視為規劃夥伴,舉辦想像工作坊,由下而上改進各種公共建設,沿著美德音山城新建電扶梯等等,而我們卻只看到建築表面上的塗鴉。
不只是給觀光客美好的想像
近期另一個爭議案例,是新北市古蹟淡水福佑宮於重建街的樓梯和牆面,以3D彩繪淡水景色,只要Google「福佑宮,彩繪」就會跳出正反兩面的意見。部落客、媒體報導淡水多了一個新亮點,但另一方面則是福佑宮是文化資產,彩繪可能對其造成破壞,且已少有人知道重建街是淡水第一街的歷史意涵,於階梯、牆壁上的塗鴉彩繪似乎是抹去了它的過去。
不只有彩繪,台灣各地縣市政府經常以脫離地方脈絡的觀光建設,想要在短期內吸引觀光人潮。苗栗縣政府在後龍興建一棟客家圓樓,看起來似乎與客家人有連結,但實際上台灣客家人與福建閩西客家人是不同的文化脈絡,把福建土樓蓋在台灣苗栗,等於是移植別人的文化硬插在自己的土地上。全世界都知道義大利威尼斯的貢多拉船是當地的交通工具,後演變為服務觀光客、成為威尼斯的象徵,然而高雄市在愛河推出貢多拉船服務,相信沒有人會覺得在愛河搭貢多拉船可想像在威尼斯遊河。
最具爭議的則是高跟鞋教堂,觀光局雲嘉南風景區在台南北門興建的水晶教堂營造出吸引人的景色,於是二○一六年在嘉義布袋興建高跟鞋教堂,剛開幕時搭上春節假期觀光熱潮,吸引二十萬遊客,但實際上周邊相關設施尚未完工,無法吸引人們再次到訪。隨著話題趨緩,高跟鞋教堂、水晶教堂人潮不再,台灣政府也開始檢討這一系列觀光政策的影響,並終止後續鑽石教堂、貝殼教堂的計畫。
觀光活動若只是為觀光客營造美好的想像,結果將超出地方乘載,破壞地方文化、自然環境。
以雙心石滬聞名的澎湖七美,旺季每日湧進數千名觀光客為了看石滬的美麗景色,大量的觀光船入港影響七美南滬漁港漁民出海,載運觀光客的車輛則佔據港邊車道,加上觀光客帶來的垃圾,七美居民積怨已久,於二○一六年六月漁船集體佔據碼頭,使得觀光船無法靠岸,最後觀光船轉去另一個離島望安,使得望安被擠爆。
近幾年屏東小琉球是熱門旅遊景點,遊客人數已經超過百萬,民宿越開越多,甚至造成琉球當地迎王祭典時無水可用。
二○一二年,台北師大夜市的爭議,由於過多的餐飲、服飾業者進駐商圈一樓,影響二樓以上的居民生活,居民與店家形成對立。
大稻埕年貨大街每年帶來的人潮、車潮也對地方居民生活產生影響,尤其年貨大街過後所產生的大量垃圾,更破壞地方環境。
再看世界各地的案例。雲南麗江古城一九九七年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吸引大量觀光客,光是古城區就開設超過三千間民宿,但原有居民去哪裡了呢?他們搬到新城區,把老家租給外來業者開設民宿和商店。麗江原有聚落生活面貌已經全部被破壞,僅剩下老建築空殼。
由高第設計的聖家堂吸引三千萬遊客到訪巴賽隆納,市區被觀光客擠得水泄不通,國際資本購買交通位置優越的土地興建觀光旅館,把房地產炒作到天價,巴賽隆納政府為了遏止觀光過度膨脹,二○一七年開始限制市區旅館數量及Airbnb等住宿平台的房間數量。
京都觀光局發行「京都觀光禁忌手冊AKiMaHen」,舉出觀光客在京都必須要注意的十九項禁忌,像是未經舞伎同意不可拍照、請勿帶帽子或墨鏡進入神社、請勿自帶任何飲料進餐廳等等,以遏止觀光客觸怒京都居民、店家。
了解文化特色,呈現真實樣貌
觀光產業雖是無煙囪工業,過度發展仍會對地方環境造成破壞,因此公部門在擬定觀光政策時應首要衡量環境乘載。依照台灣的民宿管理辦法第五條民宿之設置,第一項到第八項是可以設置於風景特定區、觀光地區等,第九項則限制「非都市土地」,也就是說台北市、新北市多數地區無法設置民宿。二○一六年,台北市都市發展局修訂「大稻埕歷史風貌專用區計畫」,預計在條例中增列大稻埕歷史風貌專用區開放設置民宿,可想而知,如果台北市、新北市的都市區域只有大稻埕可以設置民宿,那麼大台北地區業者將湧進大稻埕設置民宿,大量觀光客湧入大稻埕將嚴重影響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因此,我多次參與「大稻埕歷史風貌專用區計畫」修訂會議時,皆要求都市發展局必須針對民宿做總量管制,限制民宿只能開設於歷史建築、歷史性建築、古蹟等,方能限制民宿數量,並凸顯大稻埕的文化價值與地方生活特色。
對於民間經營者或各個社區,如何避免粗製濫造複製的老街夜市,或過度製造給觀光客的美好旅行體驗,其實最簡單的作法即是呈現地區最真實的面貌,並由深度訪談蒐集地方文獻資料、自然與文化資產,確實了解屬於自己地方的文化特色,自信地對觀光客呈現最真實面貌,推展屬於自己的文化觀光活動,才能與其他地區做出特色區隔而長久經營。
※ 本文摘自《台北城市散步》,原篇名為〈去○○,不去老街〉,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