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說話,是害羞還是罹患選擇性緘默症?
文/卡爾.薩頓;譯/黃晶晶
選擇性緘默症使我在成年後深受其苦,最明顯的是憂鬱症。如果沒有選擇性緘默症,我相信可以減少我許多年的苦難,而這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不是特例,因為憂鬱症糾纏著許多選擇性緘默的成人,無論他們當初是為何陷入其中的。因此,我強烈支持要盡量提早幫助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才能避免他們未來受困於心理問題。正如前兩章清楚說明的,只要方法正確,選擇性緘默症當然可以治癒。我的生命經驗是最糟糕的示範之一,因為我在小時候完全沒有受到任何的協助或支持。
長久以來,選擇性緘默症一直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所以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它,我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不過,我相信如果沒有它,我應該可以實現小時候的願望,成為教授(在電腦科學的領域)。雖然達成目標所需的條件,我大部分都做到了,但我卻必須離開學術界,因為多年來承受選擇性緘默之苦,已讓我深陷心理疾病。不過,撇開我的心理疾病不談,教授必須講課,這對我個人而言不可能做得到。
我博士班生涯中唯一試圖演說的經驗,是在維也納的一場研討會,結果慘不忍睹。在半小時的演說時間中,我有十五分鐘都在停頓或結巴。接著提問時間沒有人發問,我滿臉羞愧地離開。我難受極了,偷偷地躲在廁所裡痛哭。然後我離開了那所大學,在市區漫無目的地亂晃。我感到生命彷彿結束了。我晃進了一座美麗的小教堂,它就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一條主要人行道附近。我並沒有宗教信仰或靈學造詣,但是一走進教堂,我便體驗到類似宗教和聖靈的洗禮。不知道是因為教堂內的美麗裝潢、我內心深沉的沮喪,還是從看不見的角落傳來管風琴歡喜的樂音,一股念頭自我的內心深處湧現:「不管發生什麼事,一切都能安然度過。」從此以後,我總是隨身帶著這個訊息,並且經常回想。的確,即使充滿挑戰,我大部分的人生真的都能安然度過。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又造訪這座教堂三次。
重點是,如果在我小時候,人們能夠更認識選擇性緘默症、更多的支持,我相信我所經歷的心理壓力(尤其是二十幾歲時)是可以避免的。事實上,在我人生的任何時刻,都不曾針對選擇性緘默症接受過治療。小時候,我的緘默行為從未被視為需要或可加以幫助。比如從青少年至青年時期,我在家裡年復一年地比手畫腳,一聲不吭,但是,我母親和繼父似乎並未注意也不關心。成年後,即使我努力尋求相關資源的協助,卻似乎沒有特定為這類症狀提供支持的管道。因此,我必須(和所有的選擇性緘默成人一樣)在沒有專業支持的狀況下,奮力擊敗它。
由於我的年紀較大,在我經歷選擇性緘默症的時期(以前叫做「自願性緘默」),這個症狀還很少人注意到。幾乎沒有任何專業人士有相關經驗,因此,支援體系根本不存在。希望將來的孩子比我幸運,不必重蹈我的悲慘經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在幼年時錯過了黃金治療期,或是被教育和醫療體系忽略與遺漏,另外有些人雖接受治療但效果不佳。對於這群人來說,相關的心理治療服務顯然不足。心理治療的資源有限、競爭激烈,因此害處較為外顯的症狀往往優先得到經費,例如自殘、反社會行為和飲食失調等,這些病症彷彿把人變為利刃,會傷害自己或別人的身體。而由於一般認為選擇性緘默症溫和無害(但其實它可能衍生可怕的心理問題),所以資源分配的順序往往殿後。
選擇性緘默症嚴重影響了許多年輕人的人生成就與心理狀況,破壞力不容小覷。我經營選擇性緘默者支持團體,也負責協調和聯繫許多選擇性緘默成人、他們的父母與專業心理治療人員。我並認識一些三、四十歲的成人足不出戶(因為選擇性緘默症、廣場恐懼症與憂鬱症),無法獨立,完全依賴年邁的父母照顧。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一輩子不曾因為選擇性緘默症而感到如此羞愧,如果我比較可以接受自己和所有人都不一樣,那麼,人生會怎麼樣?其實,要是我從來不曾感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即使我無法說話,但或許仍可以相對快樂地生活,畢竟有許多聽障人士遭遇類似選擇性緘默者的困難,他們也可以快樂地過日子。事實上,我有好幾年想要當個苦行僧,因為這樣我的行為就很正常,就能被接受。
我年輕時最沉重的擔憂之一,就是我永遠無法結婚、擁有自己的家庭,因為我罹患的病症令我非常羞愧,我相信沒有人會接受我。然而,現在我結婚了,擁有一個令我驕傲的成年女兒,而且當我又犯了選擇性緘默的毛病時,我最親密的家人都能認可和接受。終於,我清楚地瞭解到,其實我一開始就不應該以選擇性緘默症為恥。
我花了好多年才終於釋懷,能夠坦然地以這本書來闡述我的生命經驗。我終於能夠堅定地說:我不會因為選擇性緘默症而覺得丟臉。它讓我吃了很多苦頭,嚴重影響了我的年輕歲月,而且沒有任何人提供支持或治療。即使如此,我已經盡我所能地做到最好,獲得了能力所及的最大成就。因此,我為什麼要覺得羞恥呢?
選擇性緘默的成人需要學會自我接納,就如我終於接受自己。我想我一輩子都無法真正地完全痊癒,但我也覺得,不管我說不說話,我都應該被接納。除了自我接納之外,選擇性緘默的成人以及小時候曾經緘默的大人,常常有一股熱情,希望促成一些改變,讓未來的小孩過得更好。我也是如此,所以才會和雪莉兒一起創辦「我說」(iSpeak)支持團體,也才會出版這本書。此外,我也深切地渴望說出自己的故事。
本文介紹:
《為什麼孩子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一種選擇不了的沉默焦慮》。本書作者/卡爾.薩頓、雪莉兒.弗雷斯特;譯/黃晶晶;出版社/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