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靠正向思考擺脫壓力卻更有壓力?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教你如何與情緒脫鉤!
文/蘇珊‧大衛
不再情緒一來就上鉤
一位備受尊敬的艦長在駕駛艙中,注視著夕陽在海面緩緩落下。他正準備下去享用晚餐,瞭望台的人員突然示警:「長官,有燈光,正前方兩英里。」
艦長轉身往舵輪走去。
「燈光是固定的,還是移動?」他問,當時還沒有雷達。
「報告長官,燈光是固定的。」
「對那艘船打燈號。告訴他們:你們快撞船了。改變航向二十度。」
但過一會兒,那光源的回應是:「建議你們調整航向二十度。」
艦長深感受辱。對方不但挑戰他的權威,而且還當著年輕水手的面挑戰他!
「再發一則訊息告訴他們!我們是英國皇家海軍挑戰號,是三萬五千噸重的無畏戰艦。叫他們改變航向二十度。」
對方不為所動:「我是二等兵歐萊利,請立刻改變航向二十度。」
艦長脹紅了臉,氣急敗壞,大聲咆哮:「我們是海軍上將威廉.亞金森──威利斯爵士的旗艦。趕快改變你們的航向二十度。」
一陣沉默後,收到對方回應:「長官,我們是燈塔。」
靈敏回應你的情緒警報
在人生大海航行時,我們往往沒有燈塔指路,也沒有雷達偵察各種潛伏的危險,我們只有自己的情緒,依靠它幫助我們度過人生各種錯綜複雜的暗流。
情緒是身體對外界重要訊號產生的立即生理反應。當我們的感官接收訊息——各種危險的徵象、愛情的暗示、我們被同僚接受或排斥的線索——我們會因應接收到的訊息而調整生理反應:心跳加速或變慢,肌肉緊繃或放鬆,精神完全專注在威脅上,或因有信賴的人溫暖相伴而顯得輕鬆自在。
但是,我們的情緒並非總是那麼可靠。
在某些情況下,情緒能幫助我們看破虛偽和裝腔作勢,彷彿內在的雷達般,幫助我們洞悉一切、正確解讀實際發生的事情。每個人大概都曾有過這類的直覺:「這個傢伙在撒謊!」
但在其他情況下,情緒會喚起過往記憶,讓我們把當下發生的事情和過去的痛苦經驗混淆在一起。這些強烈的感覺可能完全掌控大局,蒙蔽了我們的判斷,帶著我們直接撞上礁石。在這些情況下,你可能會失控,直接把酒往那撒謊的傢伙臉上潑過去。
當然,我們極少看到成年人放任情緒主宰一切,讓自己在大庭廣眾間出洋相。你可能以不那麼戲劇化且更隱密的方式跌一跤。許多人大半時候的情緒都處於自動操作狀態,在不知不覺間對情勢有所反應,而非有意識的決定,或出於自己的意志。
有些人則察覺自己花太多心力壓抑情緒。還有些人認為正因受到情緒羈絆,尤其是憤怒、羞恥和焦慮等令人不安的感覺,才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是個心理學家,也輔導過許多企業主管,我研究情緒問題,以及研究我們如何處理情緒,已超過二十年。我曾經詢問一些客戶,他們曾花多少時間試圖了解、改善或處理特別難對付的情緒或引發這類情緒的情況,他們的回答通常是五年、十年或甚至二十年。有時我得到的答案是:「從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本書的目的是幫助讀者更懂得覺察自己的情緒,學習接納情緒,並和情緒和平共處,然後經由提升情緒靈敏力而日益成功。我希望在我協助下,即使是最困難的情緒,你都懂得如何處理,讓你更能享受快樂的情感關係、達成目標,並擁有充實的人生。
但這只是情緒靈敏力的「情緒」部分,而談到「靈敏」,就會牽涉到你的思考和行為。
僵化反應可能是因為你深信:「我真的是魯蛇」或「每次應該奮力爭取我應得的待遇時,我總是失敗」,而且反覆告訴自己這種打擊自我的老話。也可能來自一些完全正常的習慣行為,例如接受經驗法則,「沒有人值得信任」。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情緒僵化(執迷於不適當的想法、感覺和行為)和許多心理疾病關係密切,包括憂鬱症和焦慮症等。另一方面,情緒靈敏力(無論在思考或感覺上,都能靈活敏銳的對日常生活的情境產生最理想的反應)是我們能否幸福成功的關鍵。
不過,情緒靈敏度談的不是強迫自己正向思考。讓人們從負向思考(「這次簡報一定會被我搞砸」),轉為正向思考(「看著吧!我一定會贏得很漂亮!」),通常都不成功,而且適得其反。
情緒靈敏力關乎放輕鬆、冷靜下來、用心活在當下,關乎你如何回應你的情緒警示系統。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活出意義來》中寫道:「在每個刺激和反應之間存有空間,我們可以在其間選擇如何反應。而我們從反應方式中得到成長與自由。」
當你的感覺和你對感覺的反應之間有一些迴旋空間時,情緒靈敏力就能幫助你因應各種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