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不需成為科學家,但需成為一個有能力理解和討論科學的人!
※本文原名〈從思考到科學的思考〉,為《「科學的思考」九堂課》推薦序
不管在什麼地方,當你問「這個社會的人是否不太思考?」身邊的人八成會同意。然而,同意這個說法,並不代表他了解思考是什麼,以及思考為何重要。
對於一些人來說,只要學生在課堂提出的說法跟討論主題相關,且跟其他人不同,就代表學生有思考。然而,我們其實不知道學生真的有想過,還是只是說出了他一直以來相信的事情。提倡批判思考教育的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認為,思考是「人擺脫衝動和成規的唯一機會」[1]。以這種說法出發,思考的要旨在於反思自己擁有的信念,檢查其合理性,單單說出反應自己信念的話語,並不足以證明人有思考。
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有些人很容易主張說,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沒有絕對的對錯。這種態度的問題在於,它有可能讓我們錯失糾正自己的機會,以及跟別人溝通的機會。當兩個人意見不同,他們的衝突來源通常有兩種可能性:他們對價值的判斷不同,或者他們對事實的判斷不同。雖然並非一定,但此分類可以協助我們發現衝突解決的不同可能性。
假設你想讀哲學系,但是家長不覺得那是好點子,他們擔心哲學系文憑不容易讓你找到工作。
如果你跟家長補充說,你不但計畫讀哲學系,而且計畫雙主修法律,假使你的家長就此抒解了擔憂,表示你們先前的意見衝突是來自對事實的認知不同:家長以為你只打算拿哲學系文憑,但你並非如此。
不過,如果你沒打算雙主修法律呢?假設你跟家長補充說,你同意讀哲學系不容易找到工作,但你不覺得找到好工作是件重要的事情,你認為只要能讀自己喜歡的東西,錢少賺一點也無所謂。你應該會事先意識到,這個補充大概比較沒有機會改變家長的想法,他們可能會繼續反對你讀哲學系,因為他們認為工作保障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種情況其實很有趣:你跟家長對於你提出的計畫內容長什麼樣子有共識,對於這個計畫的前景也有共識,但是你們對於這份計畫是否該執行,依然沒共識。當彼此對於事實的認知沒有什麼差異,但依然意見不合,可能就代表你們進入了價值的爭論:你們意見不合,並不是因為你們對於事實是如何有不同看法,而是因為你們對於什麼重要、什麼有價值有不同看法。
如同各種龐大的價值哲學爭論所揭示,關於價值的爭論若完全展開來,往往非常複雜,讓人難以想像它可能有被解決的一天。
不過其實關於事實的爭論也沒有比較輕鬆,並且,隨著人類的知識進展讓世界越來越複雜,這些爭論也越來越複雜:
- 目前的核電廠到底有多安全?
- 人類正在促使全球暖化嗎?
- 在台灣,機車造成的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威脅比較大,還是工廠?
- 麻疹疫苗會提高罹患自閉症的機率嗎?
- 醫生說我只剩下六個月,另類療法有多大機會延長我多少壽命?
- 對白飯說感恩的話,能減慢它腐敗的速度嗎?
我們曾經期待科學協助大家區分哪些說法是事實,哪些說法不是,但事實證明,在民主社會,科學成果也需要被監督、辨認和認可。科學家的說法不見得可靠,而即便科學家的說法可靠,民眾也不見得會相信。每個社會都花了大錢投資各種科學研究,我們該如何讓這些研究划得來?最好的方法就是成為一個有科學素養、有能力檢視和反思各種科學說法的人。
要朝向這種人邁進,戶田山和久的《「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就是一個好開始。
作為科學哲學書,《「科學的思考」九堂課》不像常見的科學哲學課本,以邏輯實證論以降的哲學史發展為導向介紹哲學家的思想,而是以「如何協助人們成為有能力理解和討論科學的人」為主要目標,依序整理和介紹派得上用場的各種思考工具。
藉由這本書,你不會學到什麼科學理論,也不會得知最新的實驗發展,但是你會學到如何理解科學理論、評估各種科學說法,以及區辨那些看起來像是科學但其實缺乏基礎的東西。這本書教你科學的思維,並讓你很容易可以照著練習。
在書的第一部分,戶田山和久有系統地介紹了各種實用的科學思考方式,從什麼是「事實」、「理論」、「假說」談起,逐步介紹如何區分理論和假說的好壞,以及實驗和證據的好壞。在書的第二部分,戶田山和久用核能議題來實際操作,演練如何使用前面介紹過的工具來分析問題、釐清思考。
最後,戶田山和久以科學的社會議題為例,討論什麼是「公民」,並指出把科學議題丟給科學家決定的危險,以及人身為公民的責任。我在台灣從事哲學教育,主要願景也是藉由思辨的推廣,來讓大家能更有效率地關心社會,看到戶田山和久的說法,深有同感。
如果我要開一門課介紹跟科學有關的思考,《「科學的思考」九堂課》會是我的首選之一。如果你想成為能看懂和區分各種科學說法,協助這個社會做出明智決定的人,《「科學的思考」九堂課》也一定能幫上你的忙。
NOTE
- Dewey, John. 1910. How We Think. D. C. Heath & Co.,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