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黑色星期五」不夠看,現在流行「網購星期一」?

文/華盛頓州警夫人 克萊兒

感恩節(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全家團聚的日子,傳統上美國人在這一天會與家人團聚吃火雞大餐、聊聊天、玩遊戲,隔天一大早則趕往購物中心,採購要送給家人和朋友的聖誕禮物。

不過,這個傳統因為「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而逐漸轉變。台灣人應該很熟悉「黑色星期五」,不過這裡的「黑色星期五」指的可不是不吉利的十三號星期五,而是感恩節的隔天,也就是十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

由於大部分的美國商店在感恩節都不營業,所以隔天的星期五就變成很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是瘋狂採購的一天,美國人會利用這個機會為即將來臨的聖誕節購物做準備,這一天也是為家人朋友購買聖誕禮物的好時機。在「黑色星期五」當天,美國所有商店會使出渾身解數推出大規模的促銷優惠活動和各種噱頭,有些連鎖店甚至會以低到令人難以抗拒的折扣來吸引消費者。美國人也不令人失望,大多數人會事先做好功課,精打細算一番,一大早(甚至在感恩節晚上)就到店門外卡位,有些人甚至搭好帳篷準備漏夜排隊,準備店門一開便大開殺戒。

正因為「黑色星期五」的銷售量驚人,零售業怎麼肯放棄這樣的大好機會,店家營業時間愈來與早,有些商店甚至從感恩節晚上就開始營業。美國的消費者聰明搶便宜,店家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會事先推出限量折扣,譬如最新型的高畫質電視限量十台、百元不到的筆電,或是只限凌晨四點到六點的早鳥優惠(Early Bird Special)。類似的噱頭實在太多,心動想搶便宜的消費者摩拳擦掌,等著店家開幕的那一刻。也因為如此,黑色星期五當天常會看到一堆新聞,報導大賣場裡美國人爭先恐後,推擠、謾罵,甚至大打出手,就為了搶到這些限量折扣的商品。

相較於「黑色星期五」,「網購星期一」(Cyber Monday)則是近年才開始流行的消費習慣。為了延續黑色星期五的購物熱潮,並鎖定不想出門人擠人的消費者,商家乾脆在網站上推出同樣吸引人的促銷,就算消費者懶得出門,依舊願意乖乖掏出錢包。克萊兒就是偏好「網購星期一」的人!與其在外面人擠人,還不如事先就先選好自己有興趣的商品,等到「網購星期一」時再一網打盡。除了少數限時限量的商品外,其實折扣差不了多少。

前幾年,州警大人與克萊兒特地在「黑色星期五」那一天開車到奧勒岡州(免稅州)的購物中心體驗瘋狂的購物人潮。果然,才到停車場,就已經擠得水洩不通,州警大人在停車場繞了四十分鐘才找到停車位。購物中心裡更瘋狂,平常整齊乾淨的店面,地上架上堆滿亂糟糟的商品,美國人不曉得在急什麼,改變主意不想買的商品,也不放回原本的架上,直接就丟在地上。克萊兒在試穿名牌鞋時,居然看到幾個 Le Creuset 鑄鐵鍋、刀組和泡腳機三三兩兩倒在一旁的角落。店員疲於奔命,根本沒時間把東西歸回原位。不過,「黑色星期五」推出的折扣的確很吸引人,讓克萊兒覺得多買多賺,少買穩賠啊!衣服鞋飾、廚具、各式家電通通都有折扣;連平時不打折的雷朋太陽眼鏡都直接下殺八折,再加上免稅,非常划算。想為親朋好友挑選聖誕禮物,一定要提早列清單,並事先規劃購物路線,趁著感恩節打折旺季挑選禮物,真的能省下不少錢。

歷年來美國年底的購物季通常是由「黑色星期五」開跑,但隨著零售業習慣提前偷跑,這項傳統似乎逐漸改變。去年「黑色星期五」凌晨,克萊兒跟著州警大人一起上街值勤,就很明顯的發現,以往美國街頭大排長龍的人潮消失了不少。除了 Target 門口還看得到排隊人潮及三三兩兩的帳篷外,其他地方都冷冷清清,不見搶購人潮,由此可見美國消費型態的改變,以及「網購星期一」對「黑色星期五」的衝擊。

看了這麼多,有沒有人好奇「黑色星期五」的由來到底是什麼?零售業者表示,黑色星期五這一天是象徵著營收由紅轉黑,因為傳統上,財務報表的紅色代表赤字,而盈餘則是使用黑色數字。另外一說則是十九世紀初期,美國南方奴隸主在感恩節隔一天,可以用折扣購入黑奴。不過這兩種傳聞都沒有事實作為依據。

「黑色星期五」這個詞的由來其實是從五○年代的費城開始,感恩節過後,購物人潮朝市區蜂擁而至,造成交通壅塞,當地警察不只沒時間休息,還要長時間值勤,光是混亂的交通和行竊的小偷就讓警察忙的焦頭爛額,因此這一天才會被費城的警察戲稱為「黑色星期五」。

※ 本文摘自《美國,原來如此!走進偉大與荒唐共存的大國日常》,原篇名為〈黑色星期五VS.網購星期一〉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