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是「金馬獎」而不是「金龍獎」呢?
文/每日一冷
每年到了十一月底、十二月初臺灣最重要的藝文盛事應該非金馬獎的頒獎典禮莫屬了。許多人在電視前屏息以待,期待著自己喜歡的影片、演員或是電影工作者拿下獎項,並被得獎人拿到獎座時的激動情緒給感染,典禮當天或隔天的娛樂版面也一定都是典禮相關的新聞。
金馬獎頒到了二○一六年已走到了第五十三個年頭。不知道各位讀者參與過幾屆呢?但有個疑問一定曾浮現在你的心頭,差別只在於好奇心使否有驅使你去找到答案。到底為什麼現年 53 歲的金馬獎當初會選擇「馬」而不是聽起來十分威猛、神勇,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獸「龍」或其他同樣厲害的十二生肖呢?
先讓我們暫時回到民國五十一年的時空,思考一下最初金馬獎設立時曾有過的考量基礎:當時在兩岸對峙情形下,政府希望能透過電影的力量,增加國家在世界上的能見度,以及華人世界的影響力,因此廣邀各地華人參加。所以金馬獎最初設立時,不單單只有藝術上希望能提高華人在電影世界的影響力,更有政治上希望能將我們國家在華人世界中的影響力提升到最高的這個實質想法。而我國確實在華人電影世界中(甚至胡金銓導演的「俠女」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坎城影展相關獎項的華語電影)的影響力也穩定提升。
但本篇讀者最關心的應該是,為什麼會選擇使用「馬」的意象呢?這其實是考慮到當年「金門、馬祖」兩地,在國軍戰略地位上是所謂的戰地前線。使用「金馬」二字,不僅意味著文化的力量要和武器一樣強大,同時也期許導演與電影工作者們能效法國軍的精神,努力帶領國家走出一片天地。到了今天,雖然兩岸已經走入另外一個新局面,但是金馬獎的意義已經不容抹滅,依舊是華人電影圈中最重要也最受重視的獎項。
再說一個女性同胞們可能比較不知道的冷知識。只要是服過兵役的男生,經歷為期一個月的新兵訓練後,都要再抽籤決定自己接下來要去哪個部隊報到,以服完剩下的役期。要是抽到外島籤金門、馬祖的役男也被戲稱是中了「金馬獎」,但想獲得此殊榮的役男應該少之又少吧……
※ 本文摘自《臺灣 沒說你不知道》,原篇名為〈華人電影界的奧斯卡金像獎,「金馬獎」的由來〉,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