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你還是失敗了啊!」抹去所有努力,無論如何表現都達不到父親的標準。
文/黃之盈
當講師多年的他,學生常傾心於他的風趣幽默、妙語如珠。但當他回到家,卻像個不會講話的木頭人。
「你不是都跟學生談笑風生,為什麼在我面前就變成啞巴?」
「我哪有?」
「要你開口很難嗎?你有什麼毛病?」
砰,他把門用力一關,轉身出去。
每一次,當太太說他有毛病,他就很難受,他也是有自尊心的啊。他到車庫開車,頭也不回。
不准有意見的男孩
他有個權威,不准孩子反抗的父親。每次他只要一提出自己的意見,就被責備。
但最令人煎熬的是,即使他已經認同爸爸的意見,卻仍始終得不到爸爸對他的認可。
記得小時候到百貨公司,父親常會問他:「你要買哪個玩具?」但往往等他選好玩具時,沒想到爸爸竟然笑他:
「選這什麼小孩子玩具,你已經不是小男孩了!」
「你應該要玩的是這個!」
他一愣一愣的看著爸爸幫他挑的玩具,心裡感到有些難受。
後來,當爸爸問他時,他就不做聲了,他心裡猜測著爸爸會要他選什麼。
沒想到過了一會兒,爸爸卻不耐煩地跟他說:「身為男人,連選個玩具都這麼慢,你是能做什麼大事?」
老實說,他常有被玩弄的感覺,好像無論說什麼都錯。
他受制於爸爸,但又渴望爸爸的愛。
只是,接收這份愛,好難。要爸爸帶他出去玩,爸爸卻幾乎忙得喬不出時間。他往往不知道爸爸哪句話是真的,哪句話是假的,或爸爸比較想聽什麼話。他時時揣度爸爸的心情,而當他反應太慢,又被爸爸取笑無能。
長久以來,他躲在爸爸的喜好底下,他不敢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
他也無法尊重自己,因為「尊重自己,就等於背叛父親」。他認為做人要孝順,如果做不到孝,至少順吧!而當偶爾看到爸爸滿意的神情時,他也才能認定自己拿到爸爸手中「是個男人」的徽章。
一句「你還是失敗了啊!」最傷人
其實,他知道他想維護的只是爸爸的尊嚴而已。他知道爸爸的人生並不順遂,媽媽在與爸爸結婚後,沒想到,又回頭找她的前夫。深夜裡,爸爸坐在客廳喝到爛醉,還對他說:「告訴你,不聽我話的人,一定會失敗!你也是!」
但是,當他表現好,他仍沒一句好話與肯定,他只會說:「你如果不努力,下次成績一定會掉下來。」
為了不要讓爸爸說中,他拚命考上第一志願。
但他永遠搞不清楚爸爸的話,真正的用意到底是損他,還是幫他。
但爸爸卻這樣對他說:「你看看你當講師那麼多年了,你得到什麼?還不是兼任,你還是失敗了啊!」
這一句「你還是失敗了啊!」抹去了他所有的努力。他想向爸爸證明一切的努力,好像都成為虛幻。
他以為是爸爸不放過他,但其實不放過他的,是他自己。他讓過往的傷痛一次次在他身上發生作用,他真正擔心與害怕的,是自己不被愛、不被認同。
我們在原生家庭受的傷
他躲在父親的喜好底下,他關上自己的感官知覺,也盡可能不去感受,一切以父親為尊。當爸爸鐵口直斷地說他的不對,並高談闊論自己的高見時,他逃避自己的不同意和不耐煩。逃避自己的感受是件小事,因為他想做的是讓爸爸感受到他對爸爸的愛。
男孩承接著父親內心的憤怒
對上述案例裡的父親來說,太太離開其實是一件打擊很深的事。而當一個父親無法處理這樣的失落時,很容易就將焦點轉移到孩子身上。
所以,當他看到孩子無法做出決斷,還在猶豫或考慮時,他對孩子說:
「你怎麼這麼無能。」
「你這樣做,一定會失敗。」
他將自己與孩子的成就和決定綁在一起,他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延伸,無法承受孩子做不出決定的「軟弱」的打擊,這些都是來自他內心的憤怒,他覺得自己完美無缺,而完美的人,不會有脆弱,所以他看不見孩子的需求、期待,以及需要被協助。
其實,這世界上沒有人完美。能使我們真正活著的,絕不是只有好看的那些,也包含那些醜陋的、骯髒的、羨慕、忌妒、哀傷、困惑的部分。這些情感是通往內在的重要道路,當父親無法接受自己的脆弱,就容易將這些陰影面丟到兒子身上,想屏除及維護自己美好的那一面。
一對無法愛彼此的父子
兩個原本想要維繫關係的父子,卻變成最遙遠的陌生人。孩子愛上父親的完美形象,不准他脆弱;父親愛上孩子的乖順聽從,不准他做自己。兩個都逃避自己的人,他們沒有能力愛上真正的對方,也無法接受真正的自己。
所以,身為父母必須要能有所覺察,當說出:「你應該要……不然你就會……」或是「你看誰誰誰,就因為不聽我的話,所以現在……」這些話時,那麼,父母通常處理的並不是眼前孩子的問題,而是他們自己心裡的問題,包括害怕等。這些害怕包括:
一、他小時候遇到事情而不知所措時,沒有大人在旁幫他分析。
二、他害怕孩子比他高明,那麼,他可能會被取代/不被愛/或覺得自己沒有用。
三、當孩子能接納他的建議時,他有種複雜、忌妒的心情,一方面為孩子高興,一方面又想起過往自己的缺憾。
其實大多時候,我們在各種關係中會與對方較勁,跟對方過不去,那都是因為我們想要回一些東西,例如尊嚴、被愛、被重視等等。
以上這種狀況若延伸至夫妻關係,就很容易演變成:先生像個悶葫蘆,什麼都不肯說,就像很多太太都抱怨老公「婚前很會講,婚後像啞巴」,其實不講話的先生,多數是不想袒露自己的脆弱。
對他們而言,把脆弱交出來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他們也害怕一旦表達自己的脆弱,會顯現出無能。
疼惜自己的練習(四)
親愛的孩子,我想對你說,這樣不斷討父親歡心,卻始終得不到父親認同的你,真的格外令人心疼。
請試著拾回你自己的感覺與情感,你可以盡情的哭、盡情的笑,你不需要感到難為情,因為沒有人可以要求你漠視或逃避自己的感受與情感。
請記得你是值得被珍視的,你的憤怒,你的傷心,你的痛苦,這些都值得被理解,這些也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有的,找回這些,接納這些,你才能真正愛自己。
「沒關係,反正我就是沒人愛。」──情緒勒索型
在華人文化的生活裡,我們往往被教育:不要跟別人辯駁,要忍讓,要犧牲……而這些特質更助長情緒勒索的發生。
「老婆,我今天可能會忙到很晚,先跟你說一聲了。」
「是啊……你的唱片事業最重要,儘管去大紅大紫啊,反正家庭不重要嘛。」太太一臉不滿地說。
「我這樣拚命,難道不是為了這個家嗎?」
「沒關係,反正我就是沒人愛,我條件這麼好,也不是非你不可……」
他實在受不了太太。有時候,他會賭氣地跟太太說:「不然你去嫁給你說的那個人啊!」
結果太太瞬間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個不停,他只好不斷的好言哄著。
雖然老是安撫著太太讓他不免有些抱怨,但他卻也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真能幹」,「居然可以把這麼難搞的人,應付得這麼好」,以及「太太這種人就是只有我才能處理得來」,甚至他還享受著一種「太太永遠猜不透他在想什麼」的樂趣。
常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男孩
其實,這種感覺他並不陌生。
他的爸媽常對他說:
「你對爸爸講話怎麼這樣?」
「我們家常被瞧不起,你都沒想過我們為你承受多少,你真不知感恩。」
「你身為晚輩,就不應該……」
「反正你長大了嘛,有自己的意見,你想的都對。」
「你不按照我的意思去做,就是不孝。」
「養你這麼大,有什麼用?」
「你看人家隔壁老梁,兒女多孝順,不但跟進跟出,過年紅包也好大一包。」
「我做這麼多就是為你好,不然你走啊,丟下老父老母,走啊……」
他很不喜歡這樣,父母的每一句話,一方面把他貶低地一無是處,一方面卻又挑動著他怕做不好的罪惡感。
於是,他常感到自己不夠好,覺得是自己的錯,才會被嫌棄。但因為說話的人是父母,他也不能說什麼,因為說了就好像自己是一個很愛計較、很不像男人的人,而且更可能又會被挑剔、被瞧不起。
我們在原生家庭受的傷
在華人文化的生活裡,我們往往被教育:不要跟別人辯駁,要忍讓,要犧牲……而這些特質更助長情緒勒索的發生。
讓人難以逃脫的情緒勒索
什麼是情緒勒索?對情緒勒索者來說,因為他們對於自己成長經驗或生活中的沮喪、無力,沒有能力面對與處理,於是,他們常用卸責的方式,製造事端,制住被勒索者。
他們不在乎消耗他人,也不珍惜別人為他妥協和犧牲,甚至認為對方是應該的、欠他的。如果對方不從,他們就羞辱對方,甚至聲淚俱下,袒露弱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一位提出「情緒勒索」一詞的學者是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她以FOG(迷霧)一詞來表示以下的三種狀態──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罪惡感(Guilt)。被勒索者常莫名其妙的被索求要付出,他們感到無助,但卻也不曉得該怎麼逃脫。
他們害怕傷害對方的情感,或者讓對方難過,但從沒想過對方加諸在他們身上的是一種慢性的毒物。最糟的是,當你提出抗議和反彈時,還會被說:
「是你自己要這樣做的,又沒人逼你!」
「唉呀,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你就多擔待一點啊!」
「你以前都可以接受,為什麼現在不行?」
這些話,往往讓被勒索者更難以求助。
什麼樣的人特別容易被情緒勒索?通常有以下五種人:
一、自卑的人:自卑的人,也是渴望被對方認同的人。只要對方一對你不滿,你就會放下自己的事,全心全力讓對方開心。
二、負責任的人:這種人常認為凡事都與自己有關,只要對方說是你的錯,或你也有責任,你就會將責任扛過來,但其實那根本與你無關。
三、貶抑自己的人:這種人常因為別人的輕蔑或鄙視而痛苦,所以只要感受到一絲絲被貶抑,他們就覺得自己很差,並且認為「是我沒用、是我不夠好」。
四、壓抑的人:這種人不喜歡吵架,他們凡事忍讓,也認為自己不應該大動肝火,所以寧可以對方為主,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後相安無事。他們用妥協的方式讓對方高興,但殊不知勒索者並不會因此善罷甘休,他們會愈發予取予求。
五、過度同情他人的人:這種人有氾濫的同情心,認為人溺己溺,所以讓對方一下又何妨,但這一讓步,可能從此就很難脫身。
七個步驟,擺脫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者普遍存在你我的生活裡,當他們得不到他們想要的,他們就會控訴對方,對他們不好、不愛等等。因為他們的自我是破碎的,所以他們永遠都覺得自己不被愛、不被尊重,但其實最終的問題與關鍵,都在他們自己身上。
如果我們是被勒索者,那麼,我們可以依照以下七個步驟,調整我們與他們互動的方式:
一、看穿勒索者永遠是無法被滿足的→以減少我們付出更多。
二、停止繼續餵養勒索者→先撤回關愛,看對方的反應,你就會知道他是在乎你是否累了,過度負荷了,還是只要你無條件的持續掏心掏肺,只為了維護他的舒適圈。
三、承受勒索者的抗議和控訴→這段時期可能有點長,你或許也覺得有點難受,但總比你一輩子被勒索來得好。
四、關起耳朵和感官→人生還有其他事可以做,所以先暫時離開現場,並且不要被他的控訴影響。
五、漠然,不接受利誘→勒索者通常會在控訴和利誘兩者之間不斷轉換,而且這個轉換會反覆,你可以將自己與他們再拉開一段距離,觀察他們。
六、建立新的連結→在這個步驟裡,你要假裝聽不懂勒索者的言下之意,然後增加自己內在自我的強度,不要再度被情緒化的指責、鄙視或突如其來的稱讚給拉扯住。
七、拿回應有的自尊→你來這世上不是讓人如此對待的,請記得不解釋、不反駁、不隨意道歉。
疼惜自己的練習(六)
在我們的文化裡,「當好人」也很容易成為被情緒勒索的對象,你是以下的這幾種人嗎?請勾選出來。
□因為害怕衝突,不喜歡爭吵,所以總是息事寧人。
□我需要對方肯定我,否則我就是個不夠好的人。
□如果我不幫他,我會被到處批評、被說壞話。
□如果我不幫他,他會生氣,或悶不吭聲來抵抗我。
□如果我不幫他,他會活不下去。
□如果我不幫他,他一定會很慘。
□如果我不幫他,他會鄙視我,對我失望,我無法承受。
□如果我不幫他,他一定會覺得我很小氣,但我自認是大器的人。
□我的能力這麼好,他的事情,我非處理不可。
□我不應該對一個這麼軟弱的人發怒,這樣有失我的格調。
□他都已經開口提出請求了,所以我應該要幫忙,沒有什麼是我做不到的。
□跟他爭論真的很累,我還是趕快屈就服從,省事又省時。
□他很不可理喻,還輕蔑我,那麼我就一鼓作氣做給他看。
□做人就應該退一步著想,不要跟人家爭,能多做就多做。
□我這人不容被質疑,只要被懷疑,我就要證明給對方看。
□我要證明給你看,我不是你講的那樣,我才不要被你說中。
□我已經這麼努力了,他應該有感覺吧!他應該會改吧!
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勾選了七項以上,那麼請收掉你的同情心,因為此時該是把責任還給對方的時候了。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存在,而幫助情緒勒索者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有機會整合自己破碎的自我。我們無法停止他往外丟出那些不實際的控訴,但是我們可以停止接住這些想法。
停止對方對你予取予求的練習
請就案例裡的狀況,來做以下的練習,請你在「內心想法」的地方揣測太太(勒索者)真正心裡想要表達的內容,並寫下來:
例如:
二、「如果你不來載我,就是沒良心!」
內心想法:你本來就有義務要對我好,只要你拒絕我,就是沒良心、很失敗。
三、「對,我瘋了,人家老公都可以做到。我就是瞎了眼,才會嫁給你!」
內心想法:我管你要幹嘛,別人可以,你也要可以。你就代表我的面子,你行,才代表我很強,你不行,就代表你很糟。
四、「沒關係,反正我就是沒人愛,我條件這麼好,也不是非你不可……」
內心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如果你對我真有心,為什麼做不到?」
內心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反正你們長大了嘛,有自己的意見,你們想的都對。」
內心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養你這麼大,有什麼用?」
內心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你看人家隔壁老梁,兒女多孝順,跟進跟出的,過年紅包還好大一包。」
內心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我做這麼多就是為你們好,不然你走啊,丟下老父老母,走啊!」
內心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你生活中常聽到的情緒勒索語言:
內心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你寫完,請你把「內心想法」裡的內容撕掉,並且告訴自己,盡可能忽視你揣測到的訊息。
面對情緒勒索者,你的反應愈快,愈自以為聰明,就愈容易掉入這種進退兩難的陷阱。請記得,裝作聽不懂,並不斷重複「我不同意你說的!」「你說的只是你認為的。」
然後,想一想自己是心裡哪一個部分被勾動了。整理好自己,增加內在自我的強度,才能面對這種無賴又無理的控訴和指責。
本文介紹:
《看不見的傷,更痛: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把自己愛回來》。本書作者/黃之盈;出版社/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