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pedia

「屈臣氏」的神奇譯音,竟是來自秦、漢時期大移民

文/逢甲大學「玩出趣」教師成長社群

從整個廣東粵語「屈」字的共同讀法,
你或許還能嗅出那一點點兩千年前的血腥煙硝味。

曾看過一則趣味新聞這樣描述:

Watson絕對是一個神奇的英文姓氏,因為它在中文裡至少有三種譯名。

這三種譯名各是哪三種譯音呢?一為「華生」,例如清末傳入中國的西洋名著《福爾摩斯》裡的「華生」醫師;一為「華森」,例如飾演知名電影《哈利波特》裡女主角的Emma Watson,臺灣就譯為艾瑪.華森(中國則譯為艾瑪.渥特森);第三個肯定出乎你的意料,就是知名藥妝店「屈臣氏」!該報導認為清末翻譯家林紓將 Watson 譯成「華生」是受了自己福建閩語的影響,但是「生」字或許是如此,「華」則不然。

無論是將 wa 譯成「華」或「渥」,以國語看來都算符合音譯,只是考慮的角度不同:前者符合中國姓氏,後者則更重音譯的精準性。wa 譯成以u(ㄨ)為起首的「渥」字顯然很貼切,譯成聲母音感較不重的擦音「華」(閩語的聲母為h,國語為ㄏ),雖有些差異,仍差可比擬。中國有華姓(如著名典故「割席絕交」中的華歆),卻無渥姓。因此,譯成「華」顯然帶有另一層的文化思考在其中。

中文裡並無 ts 發音,Watson 可分為兩個音節,英語使用者也把前一個音節末尾的 t 唸得較輕,所以不譯出t的「華生」,和譯出t的「渥特森」皆有道理。而選擇不捲舌聲母的「森」對譯英語的 s,比以捲舌聲母的「生」來得更合理些。但「華生」一詞總讓我聯想起藏傳佛教的奠基者──蓮華生大士,與佛教裡的「妙法蓮華」,以及由此而生的種種美麗意象,可見清末學者的翻譯自有他的一番道理。

真正古怪的翻譯是這一個:屈臣氏。

眼尖的你走在街上望著看板時,或許曾疑惑過為什麼屈臣氏要叫作屈臣氏?明明它的英文是 Watsons 啊!

分字拆解:臣、氏、屈

西元一八二八年,英國人在廣州開了西藥房,取名「廣東大藥房」。其後亞歷山大.斯柯文.屈臣(Alexander Skirving Watson)接手經營藥房,並於一八七一年將姓名登記為商業品牌,成立屈臣氏公司(A.S. Watson & Company),原來的「廣東大藥房」就變成「屈臣氏大藥房」,而「屈臣氏」即是對於Watsons的粵語音譯。既然是音譯詞,我們就一個字一個字對著看吧!

1. 「臣」

son[sən]對譯「臣」字。「臣」字粵語讀為。音值雖不中,亦不遠矣。音譯詞總有一些語音上的差距,兩個對譯語言的語音系統彼此並不相同,做些調合、修整總是有的。

2. 「氏」

這個「氏」字是用來翻譯單字最末的s音。且為了把這個s對譯出來,還採取了「增音」手段。也就是用兩個語音單位的「氏」去對譯英文一個語音s。廣州、香港的粵語裡並無捲舌音,「氏」唸成si,與這個表示姓氏的s相配正好。且以「氏」為對譯詞,也符合中國人對姓氏的慣用稱呼,例如著名喜劇電影《九品芝麻官》裡的「戚秦氏」。

3. 「屈」

好了,到了比較棘手的字了,為什麼wat要翻成「屈」字呢?現在請你滑滑手指上網查一查,網路資料就會告訴你,粵語的「屈」字就讀為wat。故以粵語發音「屈」來翻譯wat,實在是再貼切不過啊!早年歌神張學友有一首歌便叫〈屈到病〉,歌裡頭的「屈」就唱成wat,可見得「屈」字在粵語裡,便讀為wat啊!

什麼!你覺得我只是要跟你說動動手指便能查到的網路資訊嗎?當然不只是這樣嚕!

重點不在粵語的「屈」字讀為wat,我們更想探究的是粵語「屈」字究竟為何讀為wat?

理一理千年遺緒

原來這個wat音,竟是由秦、漢以來就一直延續至今的古讀啊!

首先說說這個wat的t尾。許多南方漢語方言都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韻尾,同屬南方漢語的粵語,就保留了許多入聲韻尾,如:-p、-t、-k尾。閩語也有同樣的情況,「冤屈」的「屈」字,末尾發音時,也帶這個t的發音。

至於「屈」字的聲母,粵語為何讀起來不像國語的tɕh(ㄑ),或者閩語的kh(ㄎ)呢?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一個古音小常識:國語裡聲母為tɕ、tɕh、ɕ(ㄐ、ㄑ、ㄒ)的字,古代聲母是k、kh、x(ㄍ、ㄎ、ㄏ)。這點我們從閩語與國語的對照,便可以清楚得知。國語的「顎化音變」,將這些原讀為k、kh、(ㄍ、ㄎ、ㄏ)的聲母,變讀為tɕ、tɕh、ɕ(ㄐ、ㄑ、ㄒ)。

如果我們承認閩語對「屈」字的讀法是比較古老的話,那麼這個字較古的聲母應該讀為kh(ㄎ)啊,為什麼粵語讀為w(相當國語的ㄨ)呢?

時間先往後快轉一些。中古時期(魏、晉、唐、宋)漢語發生了一場鋪天蓋地的語音演變,幾乎所有的漢語方言都參與了這場演變,但你知道的嘛,有時班上總有一些不合群的反抗分子──以上海話為首的吳語,便未參與這場音變。

中古時期的漢語原有一套「有聲的b、d、聲母」,就像英語bird、dog、go的首字母b、d、g的發音。它們是什麼時候消失不見的呢?據語音研究者的推測,就在中古時期。其實它們也不是憑空消失,只是併入相同部位的無聲子音去。且各個漢語方言併入相同部位無聲子音的條件還各不相同。

來說,它會變成同樣發音部位的k(ㄍ)與kh(ㄎ)。每個方言演變的條件不一,國語無聲化的條件分別為上去入與平,閩語是全變為同部位的不送氣無聲子音k(ㄍ),客語則都變為送氣無聲子音的kh(ㄎ)。另外,國語在近代漢語(元、明、清)時,k(ㄍ)與kh(ㄎ)聲母,又再進一步演變為tɕ、tɕh(ㄐ、ㄑ)聲母。

這些由變來,讀為k(ㄍ)、kh(ㄎ)的聲母,再與中古時期原就讀為k(ㄍ)、kh(ㄎ)的聲母來個大拼盤,混合在一起了。不獨中古漢語的聲母字如此,b聲母也變成p(ㄅ)、ph(ㄆ)聲母,d聲母則變為t(ㄉ)、th(ㄊ)聲母。其演變的概況,可以圖示如下:

耐著性子,我們快把「屈」字讀為wat的歷史緣由揭開了呀!

讓我們把焦點放回到粵語。即使我們認為古代粵語就有k(ㄍ)聲母,但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現代粵語k(ㄍ)聲母的內容,早已不同於古代的k(ㄍ)了。套用古漢語史的專有名稱,古代的k(ㄍ)稱為「見」母,kh(ㄎ)則叫「溪」母,至於有聲子音的則被稱作「群」母。

針對古代粵語至今日粵語的演變說明,我要再補充一下。實際上,粵語古溪母字,今天仍讀為kh(ㄎ)聲母的字還有幾個,但寥寥可數。這就是所謂大規律下總有小例外的狀況。

粵語大部分的古溪母字,在進入中古漢語的階段前就全部「擦化」,讀為h或f(ㄈ)聲母了。我們怎麼推論出來的呢?許多漢語方言今聲母讀為kh(ㄎ)或tɕ(ㄑ)的字,都可以找到它們古音的來源。以國語為例,今讀為kh(ㄎ)或tɕh(ㄑ)聲母的字,既有來自溪母,也有來自群母。這表示中古漢語時期,群母字走向無聲子音化時,以國語來說,會與溪母字大量混合。

但普查今日粵語,聲母讀為kh(ㄎ)的字,居然都來自古群母字,大部分的溪母字在今日粵語都未讀成kh(ㄎ)。可見得溪母字由kh(ㄎ)變為h或f(ㄈ)聲母的時間相當早,且這項音變遍及整個廣東粵語,幾乎無所例外。粵語演變圖如下:

民族大遷徙的語音紀錄

語言的留存,就是祖先遷徙的證據。到底何時漢人曾大規模帶來這樣的語音改變呢?既然不在中古時期,我們只好將時間再往前挪一些,合理推論就是秦、漢時期了。這正是漢人大舉南下的時候,秦滅六國後,直到漢朝,皆曾派遣大批將士南來,使得中原漢語廣泛在嶺南之地傳播。(廣西當然也有這個語音現象,但廣西因少數民族語與漢語混雜的程度更繁複,暫不細論。)

廣東的省稱「粵」,即與「越」相通。先秦時期,這裡長期都是「百越」民族的棲息之所,秦始皇派兵南下之前,還是一片化外之地。

這個溪母字由kh(ㄎ)變為h或f(ㄈ)聲母的音變,大約就是秦、漢間大規模的移民南遷時,與當地土著語(百越語)混生的發音習慣。你當然可以反問:為什麼溪母讀為h或f(ㄈ)聲母不能說是百越語的保留?要知道古代百越人腹地遼闊,還包括今日的江蘇、浙江一帶,但這個音變現象只特別集中在今日的廣東與廣西,不復見於江蘇、浙江,可見得這個音變並不是古百越語的反映,而是秦、漢移民與當地百越語迸出的語言新滋味。

古粵語「屈」字由kh(ㄎ)聲母變為h聲母後,由於h是很弱的口部擦音,容易脫落,h丟失後,因「屈」字古韻母開頭讀為u(ㄨ),而u音近w,於是現代粵語「屈」字便讀為wat了。

故事便是這樣。

● ● ●

是的,故事便是這樣,完了。

秦始皇那支浩浩蕩蕩的勇猛軍隊,我們已不復見,但從整個廣東粵語「屈」字的共同讀法,你或許還能嗅出那一點點血腥煙硝味,一寸又一寸瀰漫在南疆邊陲上。戰爭、侵略以及奴役已經很遠了,但透過廣東港仔唸出的「屈」字,或者是其它溪母字的讀法,你會知道這段經略南疆的歷史,是血淋淋且真實存在過。

※ 本文摘自《新舊聞》,原篇名為〈|文教論壇|屈臣氏的英文是什麼?──由一個神奇譯音看秦、漢時期的大移民〉,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