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說小孩還小不用教!提早訓練孩子的挫折容忍度,是一輩子最受用的禮物
文/王宏哲
如果你常來逛我的網站,你一定會知道,我很討厭極端教養派,例如:「小孩還小不用教」這種說法。我會問這些說的人,那多大才算大?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教?不管你是百歲派、親密派,該有爸媽的適當堅持都拿不出來,最後才被孩子弄得烏煙瘴氣,就是「逃卡派」。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通常會講出小孩還小不用教的人,有兩個特質,第一個是「對孩子百依百順」,第二個是「被孩子吃得死死的」。
教養的力量,訓練孩子的逆境力
家長都問我,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甚麼:我會說:「營造一個有愛的家庭」。家長還會問我:那家庭教育裡,最重要的一課又是甚麼?我認為是:「用愛打造親子好情緒」。
前幾天在教室裡,幾個孩子在遊戲,其中一個比不過其他人,於是就自暴自棄,接下來的幾回合再也不參與了;另外有個孩子輸了,覺得真是不公平,於是自己在一旁生悶氣;還有一個,因為知道可能贏不了,所以開始搗蛋搞破壞,讓大家也別想玩了。
這彷彿是社會的小縮影,爸爸媽媽在一旁看了都很擔心。我認為,孩子會有情緒是正常的,只是他們的出口不對,我們要幫他們導向正途。家的力量,就是用耐心,善用父母的經驗,幫孩子在逆境看到自己的進步;用樂觀,身教孩子正向思考;用包容,提早訓練孩子的挫折容忍度。逆境力,才是給孩子一輩子最受用的禮物。
逆境教養法一:堅持度很高、不妥協的孩子
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先天氣質」加「後天教養」的產物,所以,我一路堅持,每個孩子都要提早啟動情緒教育!
有些媽媽和孩子對於挫折的耐受力都很高,更正確的說法,就是你們都不服輸,都喜歡有挑戰,看起來是很棒組合。但如果父母及孩子都各自堅持,經常硬碰硬,應該就相當令人頭痛了吧!對於堅持度高的孩子,媽媽該怎麼教呢?
對於一連串不同的環境和新事物,你都可以和小孩一起快樂地探索。你的孩子就跟你一樣,可以從不同角度發現及解決問題,這是相當值得讚許孩子的。
平時可以和孩子多說說你心裡的感受,例如:「媽媽覺得你好認真在寫功課唷!我喜歡你這麼主動的態度,就算沒有一百分也沒有關係唷!」從小就要灌輸孩子「過程才是重要的,並非結果」的觀念,否則這類孩子很容易成為老要贏、不服輸的個性。
大人的高堅持比較容易因為外在因素而妥協中斷,我們能有彈性;但高堅持的孩子要被迫中斷是很容易爆發情緒的。 媽媽除了平時教導「過程」比「結果」重要的觀念外,更重要的是「預告」,並且結束時間應訂在離結束前的五至十分鐘,讓孩子能有時間處理「中斷的心情」,這樣的尊重會讓孩子未來處理「中斷」這件事,情緒上來的速度越來越平緩。
這類孩子很容易遇到的爆點就是「超乎能力的活動仍堅持要完成」,簡單地說,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例如三歲的孩子堅持要完成五、六歲程度的迷宮遊戲,這時孩子可能就會有情緒,需要大人協助。或許有家長會問:「要教嗎?明明就太難!」我建議「要教」!但可以分段的方式完成,或利用一些方法簡化難度,但最重要的是約法三章,今天先完成多少,剩下的明天再繼續,或是訂出每天挑戰的時間,爸爸媽媽才不會覺得無時無刻都會被小孩中斷活動喔!
逆境教養法二:很容易就放棄,不願意嘗試的孩子
這類型小孩的媽媽應該會覺得孩子怎麼玩具都只玩一下就放棄,為什麼就不能再堅持一下下呢?或者老是要人家陪玩,遇到困難就有情緒,好煩唷!家有這樣的寶貝該怎麼引導呢?
觀察並記下孩子開始碰到挫折時的反應。爸媽可以問孩子:「咦!你怎麼在鳴……嗚……,是要抱抱嗎?」,然後快速並輕柔地抱起孩子或給予一些支持回應,這樣做能明顯減少孩子情緒爆發。千萬別落井下石地說:「怎麼這樣就哭,羞羞臉耶!」
給孩子玩結構性玩具時,記得只要先提供其中一部份。例如玩邏輯智慧梯時,只先給孩子兩、三個積木而不是一整組。難度逐漸增加,才能激發這類的孩子想挑戰的動機,並增加其耐挫力。如果一股腦地全部給孩子,孩子可能看到「多」就退縮了。拼圖也是一樣,先從預留最後的三片請孩子完成,再逐漸增加到最後的五片、十片……。
當孩子在努力時,要給予正向的回應,像是微笑和鼓勵。讚美的話語也要和孩子所做的事情一致,例如:「哇!你好認真的在把這三片拼圖放到對的位置,很棒耶」。
別老愛和別人的小孩比較,這樣只會讓孩子的堅持度越來越低,也要小心你無心抱怨的言語,這些可都是孩子自信心的殺手呢!
遊戲中讓孩子多幾次休息,轉換心情,也轉移一下注意力。這類孩子需要的是「少量多餐」的遊戲,特別是對孩子而言稍有難度的活動更要如此。
逆境教養法三:爸媽不想順著孩子,但孩子卻無法暫停或中斷
媽媽應該對孩子可以持續做某件事那麼久相當佩服。不過正如前面提到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只執著在要有成功的結果,如此就會養成凡事要求贏、求第一的心態。另外,因為高度堅持,若與媽媽的個性有差距,親子遊戲想要玩得久、玩得多變就有些困難,媽媽可以從小對孩子這麼引導:
讚美孩子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例如對寶寶可以說:「哇,你拿到搖鈴了耶,那我們來搖搖它吧!」強調肢體運用、而不是停留在「拿到遠處物品」這件事。
這類的孩子很容易興趣較受侷限,所以爸爸媽媽應該提供各種不同的活動、光、觸感及聲音讓孩子玩耍,以拓展孩子的興趣。
由於媽媽的堅持度低,所以孩子因「中斷」而產生情緒的問題可能更常見。但重點是媽媽可能會不自覺自己的舉動,要換尿布時就直接抓起孩子請孩子躺下,這樣孩子當然會生氣,因為才剛剛開始想要進行挑戰活動呢!這時候「觀察」和「預告」就顯得更重要了,請參考前述的方法。
逆境教養法四:孩子跟父母一樣,常很容易放棄
如果孩子和媽媽一樣,比較不愛有挑戰性的活動,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好,反而是媽媽就該更能同理孩子的情緒表現,引導孩子學習排解遇到挫折的壓力情緒。讓孩子學著減少面對挫折的方式,就變得相當重要。
以同理的方式告訴孩子:「媽媽也不喜歡一次要完成這麼多片拼圖耶,但媽媽喜歡想辦法偷懶,你要不要也試試?」你可以把挑戰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並讚美孩子的努力,例如:「四十片的拼圖,我們今天只將右上方十片取下來拼如何?明天再來練其他區域。」等到四個區域都熟練了,再變成分兩個區域……。
平時多和孩子說說你自己遇到挫折時的想法,以及如何排解,並完成挑戰。
提醒孩子,如果開始感到挫折時,媽媽可以幫他/她做什麼,讓孩子回復平靜,例如:「你想要抱一下嗎?」。更重要的是,你要引導孩子學到受挫時解決問題的策略,很多孩子鬧情緒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解決,這時爸爸媽媽可以說:「我們一起想辦法如何?這樣你下次就知道怎麼辦囉!」讓孩子學會如何靜下來完成挑戰。
最後,是確保家中的環境對孩子是安全後,就可讓孩子自由探索。
※ 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原篇名為〈小孩還小不用教?長大後會更難教!〉,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