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誘發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百百種,太閒竟然是其中之一?
文/郭育祥
自律神經失調就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間的作用失去平衡,一旦自律神經的功能失調,將會引起各種系統異常。我們都知道,健康的自律神經能自動維持正常運行,它並不會無緣無故失調。失調,一定有其原因!
根據引發失調的原因,我們可以粗略地將自律神經失調症,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受到體質影響,第二種是壓力所造成的,第三種則是精神所致。
體質型──體虛的人要注意
受體質影響而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的人,通常是透過儀器檢查時,才發現自律神經功能不穩定或異常,但進一步進行心理測驗,卻發現患者有不錯的壓力耐受度。這代表其自律神經失調的因素與心理關係不大──這類患者較少,並不常見。
一般說來,體質虛弱的人,自律神經本來就較容易紊亂,如嬰兒時期容易受驚、發燒、腹瀉;幼兒時期容易暈車;青少年時期有貧血症狀;或者是有嚴重經前症候群的女性,陷入自律神經失調症的機率較高。像這類病人,只需調整自律神經的作用,讓其功能恢復正常即可。根據調查,透過呼吸訓練、瑜伽、太極等方式,對於自律神經的調整都有顯著效果。
壓力型──性格是主要關鍵
受到壓力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類型,是自律神經失調症中最大宗的族群。從這群人的心理測驗結果可清楚判斷,壓力已對他們的心理、精神造成嚴重困擾,而透過專業儀器的檢測,亦能發現自律神經運作異常等相關生理表現。
由於這類型的患者人數最多,因此我們幾乎可以這麼說──壓力是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之一!或許你會想問:「壓力?除了少數幸運兒之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那為什麼有些人會自律神經失調,有些人卻不會?」
這的確是個好問題!性格是關鍵原因。通常,這類患者習慣壓抑,從他臉上,你看不出喜怒哀樂,此外,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也會比較嚴格。外在的壓力,再加上自己給自己的壓力,不知不覺中相乘累積,一旦超出所能承受的範圍界線時,自律神經失調就來報到了。
千萬別以為,受到壓力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者,都是無法承受壓力的一群,或者是能力不足的遜咖。雖然抗壓力較差的人,的確容易因為壓力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但也有不少人,是因為能力絕佳,事事受到他人倚賴,結果承受了太多太多的壓力,卻沒得到排解,到最後才不幸潰堤。
精神型──「太閒」的後果
最後一種類型,我們歸類為精神所致。許多退休的、子女離家的長輩,都屬於這類型。
如果說,被生活壓力追著跑的人,是因為「太忙」而罹患了自律神經失調,那麼這類型的人就是因為「太閒」了,所以才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正在打拼的讀者,可能會想:「太閒?多好的一件事啊!簡直是夢寐以求,我還巴不得自己能太閒呢!」事實上,你會這麼認為,只是因為你把「太閒」和「沒壓力」,或者是「舒適」聯想在一起。
對這些因為太閒,而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來說,「閒」不只不是一件好事,反而還是一種壓力,而且是精神上的壓力。像是生活上缺乏寄託、頓失人生目標或重心、每天睜開眼都不知道今天要做什麼等等,這些情況都可能形成潛在的精神壓力。當這種壓力長時間存在,情況又沒有獲得改善,自律神經的運作便很容易走向不平衡。
節奏被打亂,功能便紊亂
你或許不知道,自律神經是有其節奏的。前面曾經提過,為了適應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模式,交感神經在白天會比較活絡,而副交感神經則在晚上較活絡,這就是自律神經的節奏。
長期熬夜、日夜顛倒、作息不正常,是破壞自律神經節奏的主要原因。一旦節奏長期被破壞,自律神經原本的作用就會受到影響,自然容易引發失調現象。
除了作息日夜顛倒會破壞自律神經的節奏之外,長時間處於緊張的狀態下,也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緊張會讓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如果這種情緒一直持續的話,交感神經的作用處於強勢,而副交感神經就會找不到機會發揮作用。當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在不該興奮的時候興奮,在該休息的時候沒有休息,久而久之,相互的關係就會失衡。
自律神經&免疫力
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自癒力」,也與自律神經有關連。舉例來說,當細菌或濾過性病毒大舉入侵體內時,交感神經會變得活絡,以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防止感染。就算運氣不好,不幸感染感冒時,交感神經也會發揮作用,排出大量汗水,以降低身體的熱度。
自律神經是怎麼跟免疫力發生關係呢?這其中的關鍵是白血球。白血球裡有兩大成分,分別是粒細胞與淋巴球,粒細胞約佔60%,淋巴球約佔35%,兩者加起來總共佔95%,這麼高比例的成分通通與自律神經有關,其中,粒細胞與交感神經有關,淋巴球則與副交感神經有關。
當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較活絡時,會促進腎上腺素分泌,此時粒細胞會增加數量和活化反應。反過來,當自律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較活絡時,人體會分泌乙醯膽鹼,則變成淋巴球增加數量與活化的反應。
白血球是人體機制中,用來保護身體免於受到外來病毒、細菌入侵的健康小尖兵,粒細胞與淋巴球是其中兩大重要功臣,不過它們各有各的作用:粒細胞擅長對付的是像真菌、細菌等體積較大的細菌與異物,而淋巴球則擅長對付較微小的異物,比方說病毒或癌細胞。
粒細胞和淋巴球的目標敵人不一樣
一般來說,交感神經在白天會比較活絡,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在夜晚則較占上風。學者推測,這與遠古時代人類的生活模式有關,人類免疫系統因此自動產生了如此聰明的設計。在遠古時代,人們以狩獵為生,在跑跳、追趕的打獵過程中,難免會有傷口的出現,這時候,白天交感神經作用強烈,粒細胞數量足夠,能夠對抗細菌入侵傷口。到了夜晚用餐後,消化酵素所分解的異種蛋白或病毒,會從消化系統進入,這時副交感神經作用強烈,換淋巴球登場,開始進行病毒的消滅。人體機制自動透過這種轉換方式來維持健康。
我們都知道,在免疫系統中,白血球是相當重要的血球細胞。免疫力好不好,可以白血球的比例為指標。當粒細胞與淋巴球維持平衡,免疫力便能保持最佳狀態。自律神經與免疫力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自律神經的平衡能維持免疫力,而免疫力的平衡,也能讓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均衡發揮作用,自律神經平衡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當自律神經作用平衡,我們的免疫力才會足夠、血壓才能平穩、消化道的作用才能正常,人體也才有辦法擺脫癌症、高血壓、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威脅。
※ 本文摘自《不想生病就搞定自律神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