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綺詩:我想藉由文字,顯露出我們正面臨的種族歧視、白人至上與階級差異問題
文/伍綺詩
在出版第一本小說《無聲告白》時,對於有沒有讀者願意讀這件事,我毫無把握,因為我不知道這個故事能否與任何人產生共鳴。沒想到一切竟然真的發生了,我非常驚訝,也非常開心。許多讀者告訴我,這本書讓他們深深感觸,幫助他們以全新的觀點看待自己的人生與家庭,為此,我深感榮幸。
希望這本全新小說《星星之火》能夠以同樣的方式與你產生共鳴。這是兩個家庭的故事,理查森家與華倫家,南轅北轍的兩家人因緣際會相遇。做為場景的俄亥俄州震顫崗是我的故鄉,在書中,這個地方的重要性不亞於兩個家庭。震顫崗是美國最早期出現的計畫社區,這個城鎮自詡為先進發達、種族平等、祥和靜謐的典範。所有細節都經過精心規劃,非常重視表面功夫。
從收垃圾的安排,就得以一窺這座城鎮的文化。在其他社區,收垃圾的日子,住戶會將垃圾桶放在馬路邊交由垃圾車清運。然而在震顫崗,垃圾桶不可以放在路邊,因為這樣會顯得髒亂。住戶必須將垃圾桶放在房子後面,沒有人能看見的地方。市政府使用非常小型的垃圾車,開進每一戶的車道,去後院清運垃圾。我認為這種作法極具象徵意義:每個人都會製造垃圾,只是在這個社區,必須將垃圾藏好,假裝不存在。
各位應該感覺得出來,這個社區極為重視秩序與理想。在這本小說中,理查森一家體現了那些理想──尤其是大家長理查森太太,她堅信只要服從規定,便能避免所有不得體、不愉快、不幸的事情。然而,蜜雅‧華倫帶著女兒珍珠搬來這座城鎮,她們不遵守那套規定。蜜雅是居無定所的藝術家、也是單親媽媽,對於理查森夫婦以及家中的四名子女而言,這對母女既神奇又危險。
一如《無聲告白》,這本書中的每個角色都藏著過往的秘密。當一起美籍華裔女嬰的監護權案件造成震顫崗居民立場分裂,這些秘密也逐漸浮現。理查森太太支持即將領養女嬰的夫妻,他們是她的好友,也是有權有勢的白人。蜜雅則支持孩子的生母,一位中國移民,她雖然曾經拋棄寶寶,但現在想要討回來。監護權戰爭越演越烈,理查森太太決定揭露蜜雅的秘密,但她將付出怎樣的代價?
《星星之火》是一個探討種族與階級的故事,同時也探討家庭與母職。誰有資格當媽媽?誰有「權利」扶養孩子?是否有所謂正確的方式?最後,人是否能將過去的秘密拋在腦後重新開始?還是永遠甩不掉?怎樣的人能得到重新來過的機會?怎樣的人不能?
在美國,我們正與許多問題纏鬥,種族歧視、白人至上,以及階級差異。針對種族與階級在美國運作的方式,我們提出許多難解的問題。很多美國讀者說我的小說強烈呼應現今我們所面對的挑戰,他們想知道我是如何寫出這樣的作品。其實,這本書早在二○○九年就開始動筆了,二○一六年九月完稿──當時川普尚未執政,許多佔據美國新聞頭條的事件尚未發生。事實上,種族與階級的問題始終存在,只是現在我們終於來到國內兩派意見交流的前線。我猜想,世上有許多人也正在進行類似的對話。因此,我希望讀者看完這本書之後,能夠重新思考所謂的「善意」,並且檢視自身行為是否符合他們期許遵循的原則。
※ 2/15前免費下載《星星之火【試讀版】》,可享購書優惠!立即前往試活動頁面►►►
※ 本文摘自《星星之火》,原篇名為〈作者序〉,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