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到世界的角落看一看。「看見世界角落:對談 X 攝影展」側記
側記/Mitty Wu
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張維踏入國際志工的領域前,有位交往多年以為會論及婚嫁的男友。分手之後,心的凋零使她憂鬱多時,在朋友的鼓勵下決定振作,開始學習新的事物。那是張維踏入攝影的契機,也是接觸國際志工的開始。
有次,張維拍攝落了一地的菩提葉,殘破的心型讓她想起席慕蓉的詩句。如果痛苦能透過攝影定格、從時間剪下,或許她便能將悲傷留在那,將自己抽離桎梏的過去,自由重生。從攝影獲得力量後,張維逃離令她傷心的流域,毅然決然前往柬埔寨。
她笑著說:「那時還很難過,到柬埔寨幫忙小朋友的自己,其實有點失控甚至容易掉下淚來。」但當地的孩子們,編織花草戒指戴滿張維的十根手指。頓時,那樣單純而美好的小事,觸動張維內心柔軟的琴弦,療癒傷口的同時,也成了雋刻在心上、一路走來幫忙孩子們最初的原因。
張維學生時期的專業是行銷領域,而現在的她擅長攝影。結合這兩種技能,她以自己最得心應手的方式去幫助他們。
教孩子們拍照、為他們行銷,帶著照片回來台灣舉辦展覽,並且販售作品,讓柬埔寨的孩子們能自己賺取上學基金。但意外的是,從孩子們眼中看到的世界,和大人們完全不同。外界對於柬埔寨的印象,是貧困落後甚至毫無生命力的地方,可是這群「小小攝影師」的作品,充滿陽光與微風,有時是住家附近的小狗,有時是雨後水窪的倒影,還有笑容,滿滿的笑容。這些都是生活中平凡而自然的單純,彷彿孩子對於生命的想像從不覺得辛苦。
當張維要離開柬埔寨的時候,總會有孩子拉拉她的手,眨著明亮的眼睛輕聲問道:「姊姊,妳還會回來嗎?」
這讓張維揪心不捨。回到台灣後,她離開原本在別人眼中成功的人生道路,轉向進入非營利組織「為台灣而教」(TFT),為台灣的兒童教育出份心力,忙著忙著卻始終放不下在遠方的那群孩子──他們值得更好的生活。教育能成為他們極其有力的後盾,只要提升教育的水平,就足以改變他們一味接受支助的角色,讓他們懂得如何為自己創造及運用資源。
為了不辜負那樣的笑容,張維接下來的長期計畫,決定搬到柬埔寨居住一年,和小朋友一起出攝影集,讓「小小攝影師」繼續延續下去,讓孩子擁有向世界說話的管道,也讓他們知道透過自己的力量就能讓世界不一樣。

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是他們難能可貴的想望。一場對話、一本書,對他們來說都是寶藏。
蔡宛庭是遠山呼喚的創辦人之一,年輕的她今年剛從台大畢業。大二初次接觸教育志工時,尼泊爾剛經歷前所未有的大地震,災難帶走許多人的家園。蔡宛庭從新聞上得知已有許多資源投入,但了解才發現,真正進到當地的援助非常不足,她於是投入志工領域。
蔡宛庭成立「遠山呼喚」團隊,帶著眾多熱心大學生們進入尼泊爾的學校服務,才發現「服務」對他們來說是「禮物」──例如一疊英文書籍被他們當成禮物,所以小心翼翼地保存、害怕學生弄壞,反而無法達到好好使用的目的。為此,團隊們和校長借用兩間閒置的教室,打造圖書館,建置許多書本,給予孩子獨立閱讀的空間。這些對我們來說平凡的事物,卻是他們陌生的世界。團隊們深入一年,並且和當地青年合作,一同幫忙尼泊爾的孩子重返校園,讓他們不再只是等待支援,而是讓他們學習改變生活,並且讓這樣的一個教育模式,在團隊離開尼泊爾後,也能透過當地人自主經營,繼續循環下去。
在演講分享的途中,蔡宛庭撥放了一支令人心酸的影片。
畫面一開始,名為Ishwor的小男孩落寞地看著鏡頭,無聲說著:「我放棄了。」而後他娓娓道來,在地震過後他們失去設備與資源的困難,以及孩子想要讀書卻無能為力的心。
當地的小朋友其實很渴望學習,他們知道讀書能有機會讓自己的父母不再如此困苦。可是教室沒有燈,書架上空無一片。對孩子們來說這樣的景象,他們看不見未來。與其上學不如回家幫忙,或是搬磚頭賺錢。
應是滿腹夢想的孩子害怕未來,是一件令人鼻酸的事。
也因此遠山呼喚決定留下來,走訪上百個家庭釐清教育需求,幫助他們扭轉教育環境。影片尾端,Ishwor回到學校露出的開心神情,那是孩子該擁有的、閃亮的眼睛。
遠山呼喚實施「教育種植計畫」後,已成功讓許多孩子重返學校,團隊們甚至帶著媽媽們一同回去上學,讓身為家庭重要角色的母親,能帶著孩子共同成長。
蔡宛庭為了這個專案,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透過「非常木蘭」因緣際會下認識teach for Taiwan的張維,於是才有今日和大家分享的夜晚。神奇的是,一路上得到眾人們的支持,讓這場教育革命不斷延續。就像牧羊少年所說的:「當你真心想做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一同幫你。」
孩子要得從來不多,遠山呼喚伸出的援手,對他們來說是改變生命的可能。
Mitty Wu
期許自己能拼湊微光,於是偶爾流浪,偶爾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