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Dr Les (Leszek - Leslie) Sachs

莎士比亞說詩人不屬於這紅塵俗世,當代詩人卻不乏比常民更俗世之流。

文/陳克華

「詩想」一路寫了幾年,我想談的,表面上也許是詩,但其實是人。人的品質。

寫詩的人,應否具備某種程度上的「詩的美德」──既然詩人在許多時候並不抗拒享有社會名聲、地位,甚至金錢,和來自大眾的榮寵?

但何謂詩?何謂詩人?又何來詩的「美德」?

梁實秋引西哲的話說歷史裡的詩人看似神聖,但住在隔壁的詩人往往只是個笑話。這個「笑」裡,除了可能的有趣、怪誕,可還藏有幾分輕蔑和不屑?

大詩人李白詩風高曠不拘,但一連娶的幾個老婆皆是宰相之女,其魚躍仕進之野心昭然若揭。而屈原「憂國憂民」的詩篇讀來口吻更像是楚王的棄婦。

西方印象派始祖藍波一生短短,廿歲即停筆,之後極有可能幹的是販賣走私軍火和人口的勾當。而大詩人龐德竟有數十年住在精神病院裡「裝病」避罪。顯然繆思女神在選擇她人間的代言人時,有其不為人知的標準。

莎士比亞說惟詩人與瘋子不屬於這紅塵俗世。但我們看到的當代詩人,卻有不少比例是比販漿引車之流的市井小民更加「俗世」的。

既然詩無法被清楚定義,詩人也各式各樣,詩的「美德」自然也無從具體,但總私心寄盼「詩人」起碼在「詩」的狀態時,一切是美好的。

我真的真的這麼希望。

即使只是在詩完成的那一剎那的美好。

在「人人可寫」現代詩的今天,詩創作與欣賞的那把尺似乎越來越難以掌握──文章果然是千古事?而得失真的「寸心知」?

詩想完了,這些也都應該與我無關了。

本文介紹:
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本書作者/陳克華;出版社/台灣商務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一:陳克華詩集
  2. 當我們的愛還沒有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