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赤道航行 :專訪慢工出版社社長黃珮珊
文/羅苡珊;人物攝影/盧奕昕
2013年,黃珮珊成立「慢工出版社」,以「紀錄漫畫」作為創作核心,期許在熱帶亞洲地區與在地作者進行跨國合作,發展有別於日韓、歐美市場的「亞洲紀錄漫畫」。黃珮珊肯定紀實性題材的創作可能,同時強調漫畫的敘事意義——有別於單幅的繪畫,漫畫透過對話框、分鏡等元素的流動,營造故事的氛圍與內容。
2017年年底,慢工出版社出版第一本紀錄漫畫刊物《熱帶季風Vol.1》(Monsoon)。在這本刊物中,慢工出版社進一步展現了它的視野與企圖:在地理意義中尋求嶄新的身份認同、以紙本裝幀展現當代藝術生產的堅持、以紀實圖像敘事將在地故事送往國際。
迎向另一種亞洲
熱帶季風的英文Monsoon,指的是發生在熱帶國家,由季風引來降雨的季節。它不僅是大氣科學中的專有名詞,更有著地理學的「地方」(place)內涵:「地方」除了是文化、社會形態、階級結構,也是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揉合關係。在這樣的意義下,place或許翻譯成「風土」更為合適——「風」並不只是一般自然現象的風,還是一種風氣與生活方式。
農曆年節過後不久,我在天氣轉冷的臺北與黃珮珊見面。問起她為何著重地理面向的自我定位,她以簡潔的話語說道:「我們過去的定位,在當今都面臨了很多困境。我們對東南亞設定了遙遠的距離,然而比起日本與歐美,我們的氣候更近似東南亞與熱帶的太平洋島嶼。地理與氣候能提供另一個自我定位的途徑。」
曾於法國就讀學位,也曾在熱帶亞洲旅行的黃珮珊,在這些地區感受到有別於歐洲的獨特魅力。當秩序井然的西方現代性成為臺灣發展的主流指標時,她卻在混亂、慵懶、緩慢又深具活力的熱帶亞洲學習到許多事物——至今,即便在慢工出版社已有五年的出版經驗,她向我講述的故事仍流露對熱帶亞洲的親近之情。
「我到去年才有一個重大體悟,這也是向東南亞學來的。」她感慨地說:「天氣不適合的時候就盡可能不印。」這裡的「印」指的是「絹印」,也是慢工出版社始終堅持的紙本印刷技術。由於她堅持不使用空調,使得印刷的工作環境會直接與外界空氣接觸。「無論是乾熱或溼熱的天氣,油墨乾的狀況都會受到溫度影響。過去我只想著要怎麼透過清洗油墨來挽救,卻沒想到是天氣。」
之所以發現影響印刷的天氣因素,源於她與兩位作者一同前往寮國,研究當地孟族(Hmong)的蠟染。當他們向當地人表明參訪意願時,當地人回應道:「不確定今天有沒有,天氣不適合時我們就不會做,因為會失敗。」
這樣的經驗使她在察覺熱帶亞洲的豐富底蘊時,加倍意識到在地故事的迫切性。「在歐洲的漫畫創作中,已經有許多以中東、中國為主題的作品,熱帶亞洲的主題卻仍然稀少。」同時,她也承認這些地域缺乏「能與國際溝通的在地作者」,因此必須長期仰賴外人的論述與眼光。其中,「西方觀點的熱帶亞洲」便是歐洲漫畫市場裡顯而易見的現象。
「在法國的非虛構圖文書中,有一類稱作『旅行圖文』。」黃珮珊篤定地表明對這類作品的抗拒,「這些作品中的熱帶亞洲充滿了異國風情,卻不是真正想進入當地文化,而是想體驗一種西方已然失落的原始生活。」當這些內涵以漫畫這樣著重幽默感的敘事形式呈現時,便流於獵奇及嘲弄,缺乏更深入理解的意願。正是由於這樣的現象,使她進一步挖掘臺灣的熱帶氣候特質,提出有別於傳統區域地理的分類,將「亞洲」重新定義為「由臺灣、東南亞、南亞、太平洋熱帶島嶼組成的亞洲」。黃珮珊對這樣的「亞洲紀錄漫畫」有著敏銳覺察,她認為,亞洲紀錄漫畫之所以有別於日韓、歐美,除了在於它有著不曾親自述說的故事、非職業的創作素人,也來自於獨特的圖像閱讀邏輯。
「歐洲的漫畫、圖文作品大多以文字的思考模式來進行圖像的創作,有些圖像不那麼有趣。」她說,「我覺得亞洲人沒那麼多話要說,能去講究圖像本身的敘事能力。」當我問起臺灣在這些熱帶地區中的特殊性時,她以一位製作人與出版人的自信,對我說道:「我們很靈活,願意嘗試非商業導向、跨國的事物,以此聚集不同地域的故事,促進彼此的交流。」這些話語從她口中說出更具說服力,正因她不只是製作人、出版人,同時也是踏實地用手工印刷進行生產的實踐者。「臺灣有能力去做這些事,我們必須保持這樣的高度,由此維繫我們的國際地位與自我認同。」黃珮珊不只將視野放在臺灣本地的作者與故事,她更透過地理上的重新定位與跨國合作,發掘了「臺灣—熱帶季風亞洲」在身份認同上的新向度。
……
※ 本文摘錄自《幼獅文藝 4月號/2018 第772期》;作者/羅苡珊,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