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台灣是一個「看」的文化很興盛的地方

文╱林蔚昀

台灣是一個「看」的文化很興盛的地方,我們一直在看,一直在用眼。

在捷運、公車和計程車上,我們看手機、看這些交通工具的宣導短片或廣告。在餐廳,我們看新聞(翻攝自爆料公社、臉書貼文或行車紀錄器,一邊看主畫面一邊看下方跑馬燈的即時新聞和角落的天氣預報)、看連續劇。在醫院候診室我們看旅遊生活頻道(傑米.奧利佛做菜)、國家地理頻道(捕魚)、探索頻道(野外求生)。病患在看牙時看電視(據說這樣可以分散疼痛的注意力),小朋友在幼兒園看卡通(目的似乎是休息),民眾去區公所辦事時看政府宣導短片。網路上有一堆好看難看的東西,比如臉書貼文、影集、如何教小孩/收納/穿搭/打掃/做菜/做家具/化妝的影片、廣告。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堆不管想不想看都會看到的東西:在學校門口有跑馬燈,提醒大家反貪腐、注意流感和中暑,咖啡廳或速食店前的黑板有心靈小語,店家牆上則有靜思語和莫生氣,連上個廁所,都可以看見警世箴言或是注意清潔的提醒(請瞄準、記得沖、勿甩水),更別提舉目可見的招牌看板和房地產廣告了。

在台灣,只要想看,永遠不怕沒東西看。有時候,甚至你不想看或沒在看,這些視覺畫面依然會鋪天蓋地、排山倒海向你衝來,令人無法抗拒。好多次,我走進自助餐廳,心裡已經告訴自己:「好好吃頓飯,放空一下吧,不要再看那些不斷重複又沒營養的新聞了。」但是拿好飯菜坐下後,眼睛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被螢幕吸走,彷彿上了癮。

很奇怪,我家沒電視,我也不喜歡看電視,但在餐廳看到電視,我就會自然而然看下去。這也許是在殺時間或不想浪費時間,總要一心多用才會覺得人生過得很有CP值,就像在家一個人吃飯的時候,我會看電腦,坐車太無聊會滑手機,有時候餵奶還會看書。
到底,為什麼要一直看?是因為看習慣了,還是沒有別的事可做?因為有看才代表自己有好好利用時間、人生充實?因為怕靜下來會開始東想西想,所以才要把時間塞滿?因為看了會感到安心?因為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一直看,會不會累呢?在看的同時,是否也被看?

我不知道台灣蓬勃旺盛「看」的文化從哪裡來,只知道好像從小到大,我們就一直在看(看黑板、講台、升旗台、課本、考卷、電視、家裡的大人),也一直被看(被家裡的大人、老師、風紀股長、糾察隊、督學、路人、監視器看)。在我們眼前及身後,總是有人在觀察我們的一舉一動,等待給我們做出評量,判斷我們是否合格,於是我們長大後,也學會了透過「看」評斷各種人事物,甚至拍下來分享給別人一起看,以及在想像的觀眾面前表演、喊話、擺出各種立場和姿態。

小孩子總是會被看,這從父母老師無微不至的關心、臉書上無所不在的兒童照片和學校及補習班門口的學生成績表揚可以看得出來。長大的小孩也會被看。我記得,念高中的時候,班上有同學負責校門口的打掃工作。有一次沒掃乾淨,還有人立刻寫 e-mail到學校譴責。三不五時,學校也會提醒學生不要在外面和男生牽手,免得被人看到說閒話。

女人經常被看。仔細觀察台灣近二十年來的新聞,就會發現女人常態性地是新聞主角,而且很多時候是不好的新聞。整個社會偷窺女人的隱私,從她的衣著看到她的交友狀態、家庭生活甚至性生活。有小孩的女人更會被看,而且社會還會額外地以「媽媽」這個放大鏡來檢視她,在看她的同時也看她的小孩。女人對小孩溫柔還是破口大罵,和小孩溝通、放縱小孩或是嚴格管教,給小孩穿什麼衣服,小孩哭有沒有抱起來哄,小孩吵鬧奔跑有沒有制止,小孩乖不乖、有沒有禮貌、成績好不好……這些細節都成了評論的標準,而且任何人都可以評論。

被那麼多目光注視,也難怪許多台灣的媽媽覺得特別有壓力,常常會在意別人的眼光,覺得需要「教小孩給別人看」。她們小心翼翼地注意自己和小孩的一舉一動,希望不要引起非議,甚至嚴重到失去自信,不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於是會詢問專家又質問自己:「我這樣做,到底好不好?我給他自由好不好?我給他規範好不好?我這樣做真的對他好嗎?」

我曾經和我的波蘭先生談論台灣「看」的文化,告訴他我覺得住在台灣,眼睛一直要接收訊息很累,同一時間,要被來自四面八方、有形無形的目光環繞也很有壓力。我舉了舞蹈教室讓家長透過單向玻璃看小孩上課為例,向他描述台灣父母一直看著小孩、掌握小孩情況,其實是讓自己無法放鬆,也讓小孩依賴父母(知道父母在看,才能安心獨處)。另一方面,舞蹈教室做出這樣的安排,可能也是讓父母「看到」他們可以透過「看」來掌控情況,藉此表示公開透明,避免糾紛。不過,對此先生倒是有和我不同的見解。

「台灣文化是一個視覺性很強的文化。」他說。「你們的陽光飽滿,大自然中的色彩也比較鮮豔,本來就有許多東西可看。至於父母看小孩……在我看來,這就是台灣父母和小孩互動的關係,他們正是透過這種方式參與小孩的成長。」

或許先生是對的,或許很多家長參與的活動、親子互動的作業、學校表演、問卷調查與學習單……都是讓父母和小孩有「一起做一件事」的機會。不過我在其中依然會隱約看到「要做給別人看」(給老師看、給學校看、給別的家長看)的痕跡,也忍不住會懷疑這樣做到底會增進互動,還是讓所有人更無法自拔地陷入「看」與「被看」的關係?

最近,我做了一份衛教問卷,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問我的小孩平常花多少時間看3C產品、看書。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我並沒有一直在看我的小孩在做什麼,我知道他很少看3C,但無法說出他花多少時間看。在困惑的同時,我也不禁自問:「我應該一直看他嗎?我沒有在一直看他,是否表示我不夠關心他?我是不是不盡責的媽媽?」

於是,我又陷入了別人的目光中。雖然我不知道,在問卷後看我的人是誰?

※ 本文摘自《回家好難》,原篇名為〈看Patrzenie〉,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