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養成我們「接收」的習慣,但真正的改變、突破,往往從「質疑」開始

文/尼普利編輯室

  

如果你正在找尋專題的靈感、正困在設計團團迷霧裡,《書上設計展3.0:設計有事嗎》或許能給你一點方向;只是,你千萬也別一味的相信它!

《書上設計展3.0:設計有事嗎》書封。封面視覺出自設計師薛家和。呈現設計人燒腦時思索的神韻,透過不同的視角,遇見設計不同的解套奇蹟,展現設計不斷Re又再生的希望。運用狀似螺旋紙質的變化,彷彿身處設計漩渦、紊亂的思緒;但一個轉身,又是新生的開始。(圖/尼普利提供)

書上設計展3.0》,「設計有事嗎」這個主題,想跟大家重回設計本質思考。我們的教育,養成了我們“接收”的習慣,但真正的改變、突破,往往從“質疑”開始。不同的角度觀看,會帶來不同的反思。就像閱讀,不論覺得這些作品好或不好、喜歡或不喜歡,別限於當下看得見的結果。更尤甚者,嘗試假設換成自己會如何做?還有什麼方式?方法絕對不只唯一,而設計存在的目的之一,更有不斷尋覓另一種更好、更合適的可能。框在理所當然裡,如何遇見不思議的瞬間?沒錯,設計人不只很有事,還很多事,就這顆不甘於現狀的心,企圖打造未來更多的好事。

《書上設計展3.0:設計有事嗎》Z Machine(圖/尼普利提供)

Z Machine

Z Machine是一場機械的演出。

Z Machine是一個反時代潮流的3D印表機,不用電、不用電子晶片,全憑機械動能驅動與運算的機械發明。Z Machine列印的材質是陶漿,透過置換不同的齒輪和機械參數設定,列印出千變萬化的圖形,再經過燒製成為瓷器。

Z Machine使用純粹的19世紀科技,用鋼鐵、黃銅、齒輪、鍊條與彈簧,用風和重力,用沾滿黑油的雙手打造。因此它不再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器物,而是與「工匠」緊密關係的生命體;不再是科技黑箱,而是看得見運作邏輯的活物;不再是人類受限於器物,而是人類駕馭機械。

﹝編輯觀點﹞

那一眼被震懾住的感覺,看到這台機器你就知道了。這如龐然大物的機台,矗立眼前,到底在運轉什麼?神奇的是,它還不用電,就靠運算出的機械動能驅動,成就時下最夯的3D印表機。每一個機構的運轉,更全開放呈現,讓人的目光隨著它的啟動轉上跑下。在凡事都講究科技、需要電力的現代,那份單純而真實的感受,一觸即發。

- DATA -
東海大學 工藝設計系
Advisor|羅際鋐
Designer|趙暐辰、邱允繹
《書上設計展3.0:設計有事嗎》微旅食刻。是月曆也是收藏海報,提升整體紀念價值。(圖/尼普利提供)

微旅食刻

各國景點與美食不勝枚舉,若想知曉某國的全貌,沒有良好的計畫,便會成為旅程中的絆腳石,對許多人來說去的都是未知的國家,我們的設計是利用插畫將各地美食與景點串聯,讓讀者能更加快速的建構心目中的夢想旅程及美食地圖,即使去不了全世界,也能將全世界帶著走。

藉由「微旅食刻」全新設計的月曆形象及結合多種功能的食旅手帳,加入了各國的文化及風俗民情,設計出更加符合現代人的月曆與手帳設計,讓月曆不只是月曆,也可做為富含新意的海報,讓手帳不僅僅只是記事,也是可以了解各國飲食文化的插畫集。

﹝編輯觀點﹞
西方哲學家聖奧古斯丁:「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微旅食刻〉挑選12 國知名建築跟美食相結合,繪製年度月曆手帳,將世界收納進充滿想像力的插畫裡,帶著讀者在畫中旅行。攤開記事本,勾起的那顆蠢動的心,何不先把旅程定位下去,腳步自然而然也就跟上了。美好的時刻,正計畫發生!

- DATA -
中國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Advisor|張盛權、施盈廷
Designer|林宛萱、黃怡蓁、李宇晴、林嘉瑜、王俐茹、黃筱軒
《書上設計展3.0:設計有事嗎》歸靈。(圖/尼普利提供)

歸靈

〈歸靈〉由文化、歷史、現代所架構,透過阿美族六個不同年齡層角色來呈現,分別是祖靈、長老、婦女、勇士、少女、小孩;不同的角色也代表不同的生活處境,再以不同的繡花排列串聯他們不一樣的人生故事。整體背景輪廓是以著西服踩木屐、草鞋為主,西服呈現山林自然的意象,木屐、草鞋則呈現歷史逐漸改變的過程,象徵現代環境的變遷流轉,原有的風貌慢慢被同化,過程的洗禮,人們也漸漸遺忘最美、最獨特的樣貌。用色以黑色為底,搭配阿美族傳統繡花,呈現獨具的文化背景;傳達不論環境如何改變,那特有的在地文化,依然不變而存在著。

﹝編輯觀點﹞

你可曾想過,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蘊藏些什麼意義?隨著全球化,多元樣貌的刺激,四面八方湧入,讓人不知不覺著迷其中,遺忘了最初的根源。〈歸靈〉將傳統原住民的元素,結合現代西服俐落的型態,賦予時尚深層的文化意涵。也因設計者投射的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真實情感,呈現了有別於以往,更深刻雋永的溫度。

- DATA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服飾設計管理系
Advisor|盧亨如
Designer|林誌忠
《書上設計展3.0:設計有事嗎》熱血荒源。(圖/尼普利提供)

熱血荒源

這是一個以蒸氣龐克風格為發想的捐血活動企劃。因近年捐血人數下降,不時有血庫庫存不足的警號響起,但在發生重大災難時,卻能看到不少有心人幫忙捐血救人。觀察到這個狀況後,再分析現在捐血活動內容和宣傳方式,決定以此議題作發想。目前的捐血活動形象,易產生距離感;活動形式對潛在的首捐者來說,缺乏誘因,也未能教育民眾恆常捐血的重要性。透過重塑捐血的意象、包裝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提醒有熱心也有熱血的民眾恆常捐血的重要性,更吸引人重新關注這個大家習以為常卻不知不覺忽視的議題。

﹝編輯觀點﹞

就是要“熱血”!〈熱血荒源〉運用蒸氣龐克的奇幻手法,建構遊戲情境,讓捐血這看似平凡的動作,帶來了全新的風貌與可能。藉由融入遊戲任務中的互動,注入有趣好玩的元素,引爆沸騰情緒;再透過口耳相傳的邀約參與,引起更多注意而加入,激發舉足輕重、共同參與的力量。一個引人入勝的視覺,帶出的是理念發酵的開端!

- DATA -
朝陽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Advisor|王桂沰
Designer|黃俊賢、陸詠兒、李昊民、李浩中
《書上設計展3.0:設計有事嗎》蕨對值。(圖/尼普利提供)

蕨對值

蕨對值,代表的含義為:紀錄及研究台灣稀有保育蕨類以及它們的價值性,臺灣擁有六百種以上的原生蕨類,在任何生物難以生存的環境都有機會見到蕨類的足跡,因此臺灣又擁有「蕨類王國」的美稱。

但正因如此,蕨類開始面對人為破壞及外來物種入侵等問題,造成其數量逐漸稀少化甚至瀕臨絕種。本專題利用具有歷史象徵意義的有價票券-鈔票,做視覺上的結合,製成精緻的收藏冊。有價票券的正面為蕨類的局部特色結構,背面為保育原由及生長地示意圖,以其生長地及數量多寡做幣值上的排序,幣值越小越珍稀,期許以有價票券的流通性,將保育的觀念傳承下去。

﹝編輯觀點﹞

哇!這是新版鈔票嗎?隨處可見的蕨類,但你可知有些稀有品種正在默默消逝中?鈔票,代表了一個國家,素有「蕨類王國」美名的台灣,〈蕨對值〉在許多蕨類面臨絕種危機的同時,利用其流通性,結合消失中的蕨類圖像,讓人在使用當下,喚起對保育蕨類的關注。張張擬真度十足的鈔票,其對身處環境的在茲念茲,傳遞值感無價。

- DATA -
樹德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Advisor|楊裕隆
Designer|吳依穗、林祈、顏妘珊、李潔蓉、謝伊婷
《書上設計展3.0:設計有事嗎》FOUND TAIWAN:專訪平面設計師 彭星凱(圖/尼普利提供)

FOUND TAIWAN

「What is Taiwan?」

這個疑問可說是最近這兩三年來讓台灣創意工作者最常思考的問題。究竟所謂台灣風格是什麼?即便到現在仍很難定義。台灣經歷過眾多外國殖民政權統治,土地上殘留許多過去留下來的痕跡,不管是建築、或是文化,這些東西逐漸內化在台灣人的生活裡,成為創作者的養分,成為作品的一部份。

回顧許多國家的設計史,一個國家的設計風格要被國際認知而定型,從設計教育出現大約需要花費一個世紀的時間。自從台灣1964 年出現設計教育以來只經過了50 餘年,因此「台灣風格」目前是一個尚未被定義清楚的狀態。每個正在做創作的人心中都必須有所認知,接下來的50 年至關重要,若能把握好這些做設計的思考邏輯,我們都是成為形塑新台灣風格的一份子。

「FOUND TAIWAN」,讓我們一起努力!

- DATA -
Director|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NO.1台日設計觀察站)

記得有讀者這樣回覆:「感謝有這樣的書,讓想讀設計的我,因為這本書,有了一點概念與方向。」還有參與的作者這樣說:「沒想到有這樣給還未成氣候設計師的機會,讓雖然對畢業後感到還不確定的我,因為這樣的出版,給了我被看見的機會跟堅持下去的勇氣。」這些不管來自於讀者或作者的正向回饋,都更堅定了將當初開始的火花,持續燃燒下去的信念。這一路,改變的是我們青澀的樣貌;不變的我們期許讓更多人看見台灣優秀新銳設計師的努力。如果,你也關注著台灣設計的點滴,《書上設計展3.0》中,從後浪的活力佳作到前浪的心力分享,一定能給你一趟不思議的設計行旅。歡迎,光臨。

本文介紹:
書上設計展3.0》。本書作者/尼普利編輯室;出版社/尼普利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你的IDEA蠢斃了!
  2. 有道理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