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端午,其實每個月都有!?

文/黃啟方

〈端午、屈原、橘樹〉
今天是丁酉年五月初五日(106/5/30)「端午節」。在〈小滿〉第二候。

「端午」原來叫作「端五」,「端」是最初的意思,所以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第一個「五」日都是「端五」;五月五日又比較特殊,根據周曆以十一月為歲首,一月是「寅」月,五月就是「午」月。「五」、「午」同音,因此就將「端五」改稱為「端午」,以便與其他月份的「端五」有個分別。大約在一千八百年前,「仲夏端午」的說法就已經出現了。

「端午節」的起源,因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傳說,但以紀念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的說法最能被接受,因為屈原就在這一天自沉汨羅江殉國,所以「端午節」也就成了「詩人節」。「端午節」這天,「龍舟競渡」、「吃粽子」、「飲雄黃酒」的習俗流傳不斷;醫書上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老祖宗的經驗,不知對抑制眼前的各類病毒有沒有幫助。

司馬遷(145BC?—90BC?)稱讚屈原說: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李白(701辛丑—762)也說: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都以日月光輝比屈原,對屈原的品格、作品推崇備至。屈原在〈離騷〉中使用許許多多的香草,象徵自我人格品德的高潔,是人們所熟悉的。然而屈原有一篇歌詠「橘樹」的作品,卻似乎比較不受注意。

〈橘頌〉全文只有十八句,屈原借橘述志,深見寄託,略無失意之情,而有勵志之意。橘樹在冬天時花木扶疏,枝幹茂盛,香而白的花朵,金黃色的果實,不僅恬美,尤其富於內涵。而在屈原心目中,橘樹「獨立不遷」、「深固難徙」、「橫而不流」的堅貞志節,就是自己的最好寫照。

蘇東坡(1036丙子—1101)曾說:

吾性好種植,能手自接果,尤好種橘。……。
暇時當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
屈原作〈橘頌〉,吾園若茂,當作一亭,名之曰『楚頌』。

東坡平生既好種松樹,又好種橘,真是屈原的異代知己。兩人堅定不移的高潔品格,正可藉橘樹而前後輝映,長留天地之間。

東坡雖未種橘三百棵而建「楚頌亭」,但〈楚頌帖〉名垂千古,尤為書家所愛。

(2003/05/31 中副方塊)

〈誰還弔屈原〉
端午節,人們互相祝賀「端午節快樂」呢!呵呵!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以也稱為「詩人節」。屈原寫〈離騷〉,言詞直切,得罪權倖小人,被流放到江南;懷憂積憤,無以自解,竟自沉於汨羅江。那已是兩千二百九十六年前的事了。

屈原殉國後一百餘年,漢文帝時的青年才俊賈誼(200BC辛丑—168BC),上書朝廷,批評國事有「可痛哭」、「可流涕」、「可長太息」的嚴重危機,激怒了權臣,被貶出朝廷,去擔任長沙王的太傅。賈誼經過湘水時,寫了〈弔屈原賦〉以自我排解,其中有「鸞鳳伏竄兮鴟鴞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的憤激。後來東漢揚雄(53BC戊辰—18)因得罪權倖而被排斥,於是作〈反離騷〉抒懷,竟責備屈原不該自沉。到唐代中期時,柳宗元(773癸丑—819)因政爭被貶去永州(湖南零陵),經過長沙,有所感而寫了〈弔屈原文〉,則被認為是「困而知悔」,自慚成分多,和賈誼、揚雄的情懷不同。北宋蘇東坡(1036丙子—1101)是屈原的異代知己,對屈原的選擇自沉,悲憫哀嘆說:「嗚呼!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害,亦或然兮。嗟子區區,獨為其難兮!雖不適中,要以為賢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屈原廟賦〉)東坡因作詩謗訕朝廷的罪名,被「打入天牢」百餘天,不堪羞辱,也曾經想「自盡」,所以對屈原的抉擇,感受最深。

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憐,讓後人有「長恨忠良多坎坷,何必逢人話獨醒」的憾恨,對屈原的「不識時務」,既推崇又悲憫。南宋人胡仲弓說:「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弔醒魂有幾人。」明初林鴻說:「千載獨醒惟有子,古今醉死盡英豪。」王世貞(1526丙戌—1590)說:「薦罷三閭還自笑,此生難作獨醒人。」無不如此!

北宋張耒(1054甲午—1114)有〈弔屈原〉詩說:「競渡深悲千載寃,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空有〈離騷〉在世間!」似乎也滿切合眼前的氛圍呢!

端陽重讀〈屈原傳〉
司馬遷寫〈屈原傳〉,夾敘夾議,筆下多情,有意借屈原的遭遇抒發憤懣。司馬遷認為,屈原是學問好、口才好、又懂得治亂根本的人才,所以原本很能得到楚懷王的信任,但因得罪了上官靳尚,而楚懷王竟也聽信了上官的讒言,疏遠屈原。屈原因此寫〈離騷〉,極力申說自己的憂愁不平;而司馬遷也極力替屈原申冤,說他「直道而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如果是用〈離騷〉寫出了心中的「怨」,那麼司馬遷也是藉屈原寫出自己心中的怨吧!

屈原只是不肯把自己所擬的治國方案交給上官,而上官只是對楚懷王說:屈原凡事都自誇「非我莫能為也!」就能讓楚懷王大怒,就改變了屈原的一生。這也是「個性決定命運」吧!屈原才德出眾,眼光獨到,就難免顧盼自雄,以至得罪小人而不知;上官不必用甚麼難聽的話毀謗他,只說他「自以為能」,就能讓楚懷王不理他,讓繼位的頃襄王更放逐他,遂使屈原大嘆:「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又絕不肯同濁共醉:「寧赴長流而葬乎江魚腹中」。於是作〈懷沙〉,然後「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司馬遷推崇他的高潔,認為「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但難免也讓人會有「何必如此」的憾恨!

後世端午節成了飲酒做樂的「佳節」。南宋胡仲弓〈端午〉詩就感慨說:

畫舸(龍船)縱橫湖水濱,綵絲角黍(粽子)鬥時新。
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弔醒魂有幾人。

所說固然沒錯,但如今,就連清明掃墓,都已成為人們遊春歡飲玩樂的節日,何況端午!這種現象,也反映人們情感翻轉──由極悲而變極歡──的幽微!但究竟又是甚麼樣的心理呢!

※ 本文摘自《時序紛紛滿眼花(上)》,原篇名〈端午、屈原、橘樹〉、〈誰還弔屈原〉、端陽重讀〈屈原傳〉,立即前往試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