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荔枝,果品中「第一」?

文/黃啟方

「陳紫」和「掛綠」
傍晚在黃昏市場,乍見「荔枝」!

時序已入盛夏,應時水果紛紛上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兩紅」:碩大飽滿皮綠瓤紅的西瓜,和纍纍成串肉白殼紅的荔枝。切開的西瓜,色澤鮮豔,令人垂涎,一斤才賣十元,甚至更便宜。買一大片,既大快朵頤,又可消暑,誠然是世間妙品。可惜文獻無徵,不知古人是否也曾加以讚頌。至於荔枝,可就有得說了。

唐代詩人白居易(772壬子—846)的〈荔枝圖序〉,介紹荔枝說:「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花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紫如蒲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可見荔枝的珍貴嬌嫩。這就是當年為了滿足楊貴妃的喜好,成為貢品,而被詩人說成「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四川荔枝。

北宋蔡襄(1012壬子—1067),認定白居易沒見過真正好的荔枝。在《荔枝譜》中,他以荔枝為果品中「第一」。而四川荔枝比閩、粵產的「早熟,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僅比東閩之下等。」「閩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興化軍最為奇特。」「興化軍」指福建的莆田、仙游,是蔡襄的故鄉。莆田的「陳紫」更是極品:「其樹晚熟,其實廣上而圓下,大可徑寸有五分,香氣清遠,色澤鮮紫,殼薄而平,瓤厚而瑩,膜如桃花紅,核似丁香母,剝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絳雪。」色香味都「自拔其類」,所以是天下第一。因此身價昂貴,富室大家,不計價錢,必欲得之。楊貴妃如果知道世間還有這款極品荔枝,真會遺憾於九泉!

「荔枝非名花,牡丹無甘實」。「荔枝」怎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提並論?照蘇東坡的解釋,不僅因為它獨特的丰姿,而且風味可以與「江瑤柱」、「河豚」、「腹腴」比美。日前報載,廣東增城產的「掛綠」荔枝,每顆「二百元」,令人咋舌。而臺灣目前最看俏的「玉荷包」,就是「掛綠」種,其風調非常接近蔡襄筆下的「陳紫」。蘇東坡是四川人,晚年被貶謫到增城附近的惠州,在吃過當地的荔枝後,竟感動的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而無論是「陳紫」或「掛綠」,看著一串串絳紅可愛的荔枝,真能使人發思古之幽情,品嚐讚賞一番呢!

(2004/06/16 中副)

※ 本文摘自《時序紛紛滿眼花(上)》,原篇名〈小滿-「陳紫」和「掛綠」〉,立即前往試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