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建築,就是台灣的特有種啊。」──專訪《紙上明治村》作者凌宗魁

「台灣的建築,就是台灣的特有種啊。」──專訪《紙上明治村》作者凌宗魁

文/犁客

「我沒有什麼生涯規劃啦;」凌宗魁腼腆地笑,「覺得和文資古蹟相關的工作,我都可以做。」

已經出版《紙上明治村》、《紙上明治村2丁目》的凌宗魁是台灣博物館的規劃師,熟悉台灣各地古早建築及古蹟,致力於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尤其是台北城裡的各處情況。「高中唸美術班,但我不擅長畫人物,所以決定畫建築,」凌宗魁說,「我發現老房子的外觀細節很有趣,就在台北市區到跑、看到就拍。」

看得越多拍得越多,凌宗魁對老房子越來越有興趣。「大學就是為了想認識老房子才唸建築系;」凌宗魁道,「但讀到建築相關歷史時,發現太少講到和台灣有關的資料;我知道很多研究所的老師會接案子、調查文化資產的現況,所以就到研究所,能選修的課就就修、不能選修的課就旁聽。」

建築史的知識是某棟建築是否值得保存的判準之一,但不是唯一。「建築和文字紀錄不同。」凌宗魁解釋,「文獻是專家之言,但建築不會講話、任人解讀;例如歐洲保存了某些二戰時期的集中營,不同的人對此會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認同。」

事實上,建築的保存與否,除了歷史、設計、美學與實用價值之外,還有別的意義。「建築就在那裡,你會看見,所以它的外觀有公眾性。」凌宗魁說明,「『空間』是一個提供體驗的環境,和看畫、聽音樂不同,說起來好像比較暴力──你走進一棟建築,會需要用全部感官去感受那個空間。所以像電影《星際效應》裡頭,為什麼要在太空站重建一棟地球上的房子?那個地緣關聯都不對啊;但走進那個空間,感受會不一樣。或者像新竹的張學良故居,根本不是當初的原址,而是另外找個風景比較好、交通比較方便的地點重建的,主要用意也是吸引中國觀光客去『實地』參觀。」

快來打臉我

對凌宗魁而言,判斷一棟老建築應當被保留之後,最好的狀況當然是原址保留,只要加以修繕。「文藝復興時期之後,西方建立了建築的精確知識,但中國傳統的匠師使用『篙尺』之類技術,將一棟建物的一切資訊都記在一把篙尺上,除了他、或他教出來的徒弟之外,沒人看得懂。到了日治時期,日本官方已經西化,所以使用的是西式施工圖,但我們民間用的仍是傳統工法。」凌宗魁說,「重新修繕對建築師和現場工作者都有好處,因為現代的工作者可以經由修繕過程學習古早的技術,並且將其重新規格化。」

如果不能原址保留,就得遷址重蓋。但就算把原來建物的大多數元件留下,搬遷之前的拆卸仍無法避免損毀某些原有工法;替換材料也會因為時代背景不同而出現差異。不過,凌宗魁現在常會提議搬遷,「因為知道要拆的動作擋不住,趕快搬走還能留一部分下來。」凌宗魁苦笑。

也因保存不易,所以凌宗魁直言,「我覺得自己很厚臉皮啦,有些老建築的資訊,我可能只有五成把握,就把它寫出來了。我希望的是可以引發討論,讓更多人關注。」因為老房子或許有舊照片版權及解析度、現址是否被其他建物遮蔽不利拍照等等因素,所以必須用畫的;但因資料不見得完全找得到,所以與凌宗魁合作兩本書的繪者鄭培哲,也會自己找更多資料,或者用同時期房子常見的配色推測。「我會希望寫了之後有人出來打臉我啦,」凌宗魁講得認真,「這樣我們就可以獲得修正的資料。」

這有用嗎?「有用;」凌宗魁點頭,「真的會有人跳出來說:某段時期他就住在附近、親眼見過那棟建物,或者甚至就在裡頭住過。」

台灣就是自己的特有種

先發表、等人來打臉,似乎不是嚴肅學術研究該有的態度,不過或許是網路時代集合群體一起為相同目標努力的有效方法。「從前就是研究史料嘛,可能去台史館或國圖看膠卷;」凌宗魁道,「現在網路上的研究社群反應更快、更直接,從前只能看見書裡的照片,現在屋主居然會自動出面,這樣可以為研究填補更多血肉,另一方面也是補充關於台灣過去的故事。」

要明白台灣的過去,台灣人才能更了解自己,也更看得清未來。目前的文資保存並不容易,「各縣市的主管單位不大一樣,有的叫文化局、有的和觀光合在一起叫文觀處,有的叫文資中心;」凌宗魁說明目前的官方流程,「大家可以向這些局處提出文化資產提報,寫保存理由,局處會找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大多會是民間學者、老師。老師們會先評估,然後現場勘查,然後開文資審議委員會。」

奇妙的是,決定文資是否保存的「文資審議委員會」,並不會讓原來提出「文化資產提報」的提案人參加,提案人也就沒法子直接口頭說明自己的提報理由。而因為一棟建物被列為文化資產,可能就沒法子說拆就拆,還會有後續的維護問題,所以各地方政府常會極力避免在自己的行政區裡增加文資

「要改變現況還是得靠觀念的教育啦;」凌宗魁點點頭,「這事緩慢,但必須做。讓大家不再只重發展,亂拆房子。建築是用來服務人的,生活有必要,就可以做出調整,拆掉重建不見得是好方法。因為建築和它的所在地有關,在台灣蓋的房子,和在中國、日本蓋的,就是不同。」

從建築的樣式、工法、地點、保存,可以看出一個地方或國家的歷史發展、天然資源,以及看待自身文化的方式。「台灣還沒覺悟到這件事,因為我們對自己過去的了解還不夠;」凌宗魁道,「台灣的建築,就是台灣的特有種啊。」

凌宗魁和你談建築:

  1. 走入街景風情畫──記台北城市散步:與凌宗魁走訪北市西區建築群
  2. 東西結合的歷史建築—基隆許梓桑宅
  3. 【評書青鳥】日曜日散步到台北X凌宗魁──日殖時期歷史建築與人文記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