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迷幻藥、麻醉劑是用「聽」的?

文╱羅伯.埃文斯;譯╱鄭煥昇

音樂是一種藥嗎?

按照牛津英語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藥」可以是任何經攝入或以其他方式進入人體後,可產生生理效應的物質。把音樂歸類成一種物質讓人有點不置可否,但聲波確實是由原子組成,所以當然跟物質一樣擁有質量。

比較好回答的問題是:聲音會不會對人體產生生理上的效應?如果這是是非題,那答案為「是」;若是申論題,答案為我接下來要說的每一個字。我想先從哥倫比亞大學的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博士說起。薩克斯博士是音樂醫藥化(Musical drugification)的先驅,在他二○一五年去世之前,就是用音樂去治療各種患者,包括因為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而癱瘓的病人與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過動兒。本書想談的是跟過動兒有關的部分,因為音樂在協助過動兒上的實績實在令人耳目一新。

過動兒獨具一種基因變異,那就是他們腦中接受多巴胺(Dopamine)的受體與「正常人」不同。關於這個名為「DRD4-7R」的有趣小突變,我們會在後頭的章節詳細介紹,此刻各位只需要知道DRD4-7R會讓人變得比一般人更加熱衷於「嘗鮮」。這些人會有股動力想去體驗新事物,因為坐在那兒專心做一件事情,不能讓他們得到大腦的多巴胺獎勵。

多巴胺是人類大腦綁在棍子上的那根胡蘿蔔。作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負責傳遞生命中大大小小的滿足感受。拿到冠軍時的那股得意忘形,就是由多巴胺這種化學物質傳遞而來。過動兒可以透過治療讓狀況改善,主要是藉由療程,我們可以訓練大腦對靜靜坐著閱讀的過動兒多釋出點多巴胺。若想要手動打開大腦中的多巴胺閘門,我們發現音樂就是其中的一把鑰匙。

瓦勒麗.沙林普爾(Valorie Salimpoor)與米契爾.班諾渥伊(Mitchell Benovoy)這兩名科學家主持了二○一一年的一項研究,並且把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wroscience)期刊上。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設備,這項研究確認了音樂可以觸發受測者腦中的多巴胺釋出。受試者會被催生出強烈的快感,甚至於會對喜歡的音樂產生癮頭。聽音樂可以讓多巴胺增加多少呢?沙林普爾與班諾渥伊觀察多數受試者聽到喜歡的即興音樂,體內的多巴胺約會增加百分之六到九,這跟享用美食是差不多的水準。在極端值裡有一位受測者體內的多巴胺狂飆百分之二十一,這等於是替他省下了買古柯鹼的錢。

在現實中,你可能不覺得聽音樂可以解決什麼事情,但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音樂還真的是個靈丹妙藥。而且說音樂是藥,還不只是說聽一聽可以增加快樂化學物質的釋出而已。二○○四年日本筑波大學的兩位科學家須藤(Sutoo D.)和秋山(Akiyama K.)還發現音樂可以改善老鼠們的高血壓。

我猜在開始研究前那些老鼠還不是莫札特的「腦粉」。有些特定的節奏就是會跟大腦作用而產生具體可測的物理變化,是不是粉絲對結果並無影響。即便超狂吉他 solo 對大腦的效力仍不及一丁點「中國白」毒品的萬分之一,但音樂有療效的說法絕對有其根據。

音樂可當藥醫人的說法不論你買不買帳,有一項事實你一定得吞下去,那就是「對」的節奏可以改變人的意識。這麼說的意思是音樂應該是人類最早的「麻醉劑」之一,甚至還是唯一。人類目前發現最早的樂器,可以追溯到約四萬年前。相較之下啤酒的釀造只能回溯到西元前一萬兩千到一萬三千年。人類最早的迷幻藥不是聖佩德羅(San Pedro)仙人掌,就是裸蓋菇屬(psilocybe)的蕈類,而這兩樣東西都只能回溯到西元前八至九千年而已。

所以人類靠音樂來「自嗨」已經非常非常久了。

※ 本文摘自《傷風敗俗文化史》,原篇名為〈音樂是最早的藥?〉,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