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掌握自己的職涯人生前,先想想這五個問題
文/費思桐(Brian Fetherstonhaugh)
建立職涯計劃之前,你需要藉由一些運算來協助你建立正確的思維。
1. 用六十二扣除你現在的歲數
這個數字就是你距離退休前還要經歷的職涯長度。美國退休年齡平均是六十二歲,與其他西方勞動市場大致相似,或者稍長一些[1]。過去二十年,退休年齡不斷攀升,而這樣的情形很有可能一直延續下去。對於許多人而言,主要的原因可以歸咎於社會保障與退休福利正系統性地被刪減與推遲。此外,也有一群人因為六、七十歲後,仍保有健康的身體與能樂在其中的工作,所以選擇延後退休。不管原因為何,對大多數人而言,退休將會在六十二歲甚至更晚的時間點來臨,這成為我們必須考量的現況之一。如果今天你才二十多歲,表示還有將近三十五年的時間要用在職場中打拚。許多人認為,自己的職涯大多會在四十歲時就走到終點,但事實卻是即使已經四十歲了,甚至連職涯中途都還沒走到,大多數人都低估了職涯的長度。
2. 精通一件事需要多少時間?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著作《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限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寫到,他曾研究各領域中的佼佼者,包括體育、音樂、藝術和商業領域,估算出大約需要一萬小時的密集練習與排演,才有可能真的精通某項技能,如同葛拉威爾所觀察到的:
「一旦音樂家有足夠的能力進入頂尖音樂學院,能區分其高下的因素就只剩下努力程度的不同。人上之人光是努力是不夠的,而是要比任何人都加倍努力才行。成就是天分與準備的總和,練習從來都不是你表現好時所做的事,而是你所付出的努力造就了你的成功。」
關鍵在於,與生俱來的天分是完全不夠的,不論你的IQ有多高或是擁有多少天賦,成功都需要經歷艱難的努力過程與超乎想像的時間去琢磨。放眼看看你所感興趣的產業,研究一下別人的事業軌跡。你會發現,要花上大量的時間,才有機會學到關鍵的技術和經驗。當然這可能會因行業別,也會因人而異,但重點在於你要意識到,若想要進步需要投資多少精力與時間。小野二郎(Jiro Ono)被公認為是世界頂尖的壽司師傅之一,他規定學徒在還沒花上十年精進刀工之前,都不能有機會下廚。當你愈了解自己想要學到的技能,愈需要好好準備,為職涯做出最佳選擇,將成功無限長遠擴展。
3. 四十歲後,還能累積多少個人財富?
大部分的人都預測會有約60%,年紀較輕的答案傾向更低,像是40%。實際上,真正的答案大概會落在85%至90%之間。個人的財富累積大約會在六十五歲時達到高峰,而四十歲前所累積的數目其實只有六十五歲時的10%到15%左右[2]。大部分的個人財富累積都集中在四十歲之後,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你在職涯中賺取收入的主要階段大多落在四十歲之後;其次,你得以享受到複利所帶來的效益;再者,一旦貸款和小孩的相關費用都付清之後,許多支出會逐漸減少。個人財富確實會在晚年逐漸下降(特別是在八十歲之後的醫療保健費用)。重點在於對多數的人來說,四十歲、五十歲甚至六十幾歲才正是回收過往投資的時候,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4. 你的Facebook上有多少好友,LinkedIn上有多少聯絡人?
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以透過社會與商業互動所締結的關係數量為基礎,讓大家藉此了解自己擁有多少「社會資本」。每當我提出這個問題時,所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好幾百人甚至是好幾千人,而這些答案也大多來自較年輕的世代。一個活躍的成人Facebook帳號大約會有兩百個好友,十八到二十五歲之間則至少會有300人以上。而LinkedIn全體帳號的平均聯絡人數目,大約落在339個左右。許多人都認為成功事業的關鍵在於擁有最多的社會連結,然而,我們會在接下來講述職場生態系統的章節看到,事實並非如此。
5. 你會遇到多少真正改變你生涯的貴人?
想當然爾,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但我想以此提問來與上述第四個問題相互比較。單就我的經驗來看,每當人們在受獎晚宴和退休派對上回憶漫漫職涯時,總是只會想到幾個對自己的事業有重要貢獻的人。大家絕不會說:「我要感謝LinkedIn中的1,632個聯絡人」,而是會說:「是這三個特別的人(或者四、五個)讓今天的一切成真」。
我們都會在職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顧問、老師和支持者,他們總在背後默默為我們加油、幫我們說好話,拔擢我們成為各種職位和獎項的人選。
二十多歲的人,大概就已經擁有至少一位人生導師了。想一想,是誰為你撰寫大學推薦函?是誰提攜你,讓你得到第一份工作或第一次升遷?隨著時間流逝,新的人生導師會出現,過去的導師會漸漸淡出你的生活。但請永遠記得,總有人會與你同在。
職涯精算究竟代表什麼?
顯而易見的結論是,職業生涯是一趟漫長的旅程,通常持續四十五年以上。大多數人過分低估了職涯的長度,因此錯失良機。就像是一個馬拉松跑者,你要以野心勃勃、計劃週詳、準備充分和步步為營的態度。你需要養分和新鮮感來維持向前的動力。你在某一個階段所做的事情,可能會為之後的階段帶來正或反面的影響。儘管會面臨無可避免的痛苦與困境,你仍要幹勁十足地往前走。你需要支持者,更要為事業的成敗負起責任,事業是能力、計劃和運氣的總合[3]。你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和完善的計劃,以便在好運降臨時,你已經準備好了。
註釋
[1]詳見2014及2015年蓋洛普(Gallup)調查,以知當年退休趨勢。最近的數據與長期趨勢,請見Gallup.com。
[2]最新的消費者財務調查(根據2013年的統計)顯示,四十歲的資本淨值中位數為38500美元。資本淨值的中位數高峰位在六十五歲,為309000美元。
[3]詳見2014年9月9日的《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中,由理查德.費爾尼(Richard Feloni)所撰寫的〈在四十歲後活得高度成就的二十個人〉(20 People Who Became Highly Successful After Age 40)
※ 本文摘自《人生的長尾效應》,原篇名為〈職涯精算練習題〉,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