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對周遭的認識不夠,有些是無知,有些是歧視,有些兩者皆是
文/犁客
台灣是個海島型的國家,理論上應該致力於利用地理位置與周遭接軌交流,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常有種覺得自己是內陸大國的錯覺,對周圍國家的認識相當淺薄。
最明顯的當屬我們對東南亞國家的態度。
這有些是無知,有些是歧視,有些兩者皆是。
奇妙的是,東南亞國家在歷史上也常有一些特別的發展或際遇,以致於不止我們對他們的了解不夠全面,全世界對他們的了解也都相當片面。
例如越南。
近一點的話,我們可能接觸過越南籍的新住民或移工,遠一點的話,我們可能記得在上個世紀中後期的世界各處戰場裡,越南曾有過戰況很拖沓、死傷很慘烈的內戰。表面上看起來那是同一個國家裡民主與共產陣營在爭奪整個國家的主導權,實際上那是當時世界如美國蘇聯等等其他強權在暗裡的軍力比拚。
美國輸了越戰,也有過相當多以美國視角講述的商業影視作品,把北越和越共講成恐怖又粗俗的卑鄙游擊隊,不過也有不少相關反省;贏得越戰的北越勢力後來成為越南的主要政權,發表的越戰相關言論自然也就是政府的官樣文章。
而當年與美國勢力站在一起、想要在越南推展民主制度,但最後沒能如願的南越勢力,無論在美國的論述裡或北越的說法中,似乎都沒有自己的聲音。
一直要到阮越清出版《同情者》,大多數生活在自由世界的讀者才似乎發現:咦是這樣沒錯耶我們認識的越戰,大多來自美國的文化強勢說詞哩!
那是阮越清的第一本小說。一出版就為他拿下十個文學獎項,包括普立茲獎。
而讀了《同情者》,我們的確會對越南有更多認識,但也會有更多好奇。
阮越清的新書《流亡者》也出了中文版,從更多不同的角度談離開越南之後的越南移民生活;而早一點的《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談的是越南的船民,近一點的《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從書名就更精準地指出了這個國家在歷史當中被噤聲的狀況。
理解一個國家,就能一起理解一段世界的歷史,也能依此理解自己生活的土地曾經有哪種經歷。
我們對周遭的認識一直不夠。這有些是無知,有些是歧視,有些兩者皆是。
但或許,我們現在可以從認識越南開始。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