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你也是一直想太多的刺蝟嗎?

文/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你也是那個每次只要發呆放空,就讓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一小時的人嗎?爸媽和朋友每次都叫你不要想太多,他們說的你都知道,你也不想這樣啊!可是每次只要一開始想就停不下來⋯⋯就像故事裡面的刺蝟一樣,坐在家裡想著要怎麼寫信邀請朋友來玩,可是他想了好久好久,卻仍然想不出適合的對象,他有好多好多的擔心:

  擔心家裡面的東西被破壞

  擔心自己傷害別人

  擔心別人覺得無聊

  擔心招待不周

  其實刺蝟的家,就像是他的心一樣。而上面這些看起來好多好多的擔心,其實背後真正恐懼的只有一件事:怕別人討厭他、嫌棄他、不喜歡他。如果你腦袋裡也經常有這些念頭,那麼這本書裡的刺蝟就是你的好朋友!

為什麼你總是想很多呢?

  你常常以為,只要設想周全就不會出現意料之外的結果,因為對你來說「不確定」或「意外」比起「早就被你料到的悲劇」更可怕,所以你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想清楚,考量各種可能狀況,準備好各種應對方式,才不會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措手不及——奇怪的是,你已經這麼謹慎小心了,卻還是不快樂,為什麼呢?

  在心理學上,這種不斷的重複聚焦在同樣一件事情上想很多,並且做好萬全準備的現象,有許多相關的專有名詞,比較常被提到的是「反芻思維」(rumination)或「極大化者」(maximizer),許多研究都發現這兩者和憂鬱有關。當你為一件事情考量各種可能,背後的動力是來自於「你害怕別人會討厭你」或「害怕自己做出不夠好的決定」時,會產生兩種效果:

  1. 你會做出各種預防措施,以避免糟糕的情況發生。可是由於未來是不可預期的,你愈是努力想,就會想到更多的漏洞。就像這本書裡的刺蝟一樣,在腦海裡繞來繞去,最後還是停在原點。
  2. 只要你每想一次,大腦裡就會強化「我果然不夠好」的思維,可是你又沒有辦法把自己丟掉,因此產生更多的無力感。就像是刺蝟不喜歡自己身上的刺,卻仍然需要和他繼續相處一樣。

  

 當然,有些時候這些「自我厭惡」的思考,也會伴隨其他複雜的想法。例如,你的內心可能會出現兩到三個互相批評打架的聲音,甚至打到最後,出現更大的黑暗和恐懼。就像在這個故事裡,動作同樣都很緩慢的烏龜和蝸牛一路拌嘴,看起來討厭彼此,可是又像冤家一樣無法分開。事實上,根據德國心理學家圖恩教授(Friedemann Schulz von Thun)的觀點,當我們讓內心的聲音充分的表達意見,或許就會發現,有更多更深的議題是自己未曾看見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你也可以進一步的去思考最後那個怪物出現的意義是什麼?(留給各位當作閱讀後的思考與討論)

你厭惡的自己,也是你的超能力

  無論是那個討厭的自己或是想太多的自己,都是你的一部分。就像刺蝟覺得身上討人厭的刺,同時也是保護自己的重要武器一樣,那個「你所討厭的自己」,說不定正默默的發揮它的功能,也幸好有它,你才能在這個險惡的世界裡生存。

  如果你暫時還沒有辦法喜歡自己也沒關係,試著先把這件事情放一邊,出去走走吧!或許當你像刺蝟一樣遇到了螞蟻或怪物,就會發現那些一直以來讓你恐懼的事物,其實藏著屬於你的寶物。

  當黑暗徹底的來臨,雖然不一定能夠看見黎明,但或許你會遇見自己,生命中的狐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