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讀寫中文的日本人談日本才能更全面了解日本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讀寫中文的日本人談日本才能更全面了解日本

文/犁客

前幾天的普悠瑪號出軌意外,讓許多人想起多年前的「JR福知山縣出軌事故」。

2005年4月25日上午,JR西日本福知山線的一列快速電車,在經過一個彎道時脫離鐵軌、有部分車廂甚至撞到鄰近公寓大樓的停車場外部結構;這場意外造成107人死亡,562人受傷──年僅23歲的電車司機,也是死者之一。

防護措施不夠周全(現場是一個很急的過彎,但使用的自動煞車裝置是最舊型的,而且也沒有防止出軌的安全措施)、司機的經驗不足及操作失當(年輕司機的駕駛經驗只有11個月,同時也太晚使用煞車)等細節累積成這個嚴重的意外,而調查報告當中引起最多討論的,是JR西日本公司對司機的管理方式。

JR西日本對司機的評核關鍵之一是「列車是否準點」──準點與否是乘客選擇JR西日本或者其他交通方式的重要決定因素,當然會是評核關鍵,但這也顯示「準時」、「規律」、「秩序」、「專業」等等深植於日本社會當中的價值觀的確極易成為人與人、機構對機構、人與機構、機構與人彼此評量的標準。

而當列車誤點,JR西日本會以薪資、懲戒,甚至近乎人身攻擊方式進行司機管理,則呈現了要支撐秩序與專業形象,可能會對個人特色及較不從眾的行為進行嚴格管理。

事故發生之後,國家地理頻道、BBC、日本的NHK及紀錄片工作者,用不同方式不同觀點記述了這個事件。這不僅是為了咎責或索償,也是企業訓練、公眾安全、大型意外一直到倖存者與罹難家屬精神照護等等課題的珍貴資料。

日本與台灣的關係密切,在台灣留下的影響不少,而且一直都是國人喜愛的出國旅遊首選國家,對於人家怎麼保存文化、怎麼特色創新,也常是很多人認為可以參考借鏡的範本。

不過,看台灣人寫日本,總會覺得是否過於美化對方?就像只看到人家的秩序專業形象,沒看到支撐形象可能出現的不盡合理。那麼,幾位不用擔心翻譯夠不夠精準、直接能以中文書寫的日文作者書寫日本,可能會有更深入、或更不同的觀察角度。

例如最近出版《再見平成時代》電子書的學者新井一二三,或者出版過《原來,這才是日本》,對中國、台灣及日本都觀察入微的記者野島剛

他們的筆調相當易讀好懂,視角同時兼顧個人經歷及宏觀的時空變化。閱讀他們的觀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多想想日本。

同時,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多想想台灣。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每週電子書最新訊息:

  1. 【一週E書】覺得自己或某些人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時候⋯⋯
  2. 【一週E書】自殺嚮導、失智天才,還有一堆希奇古怪的殺手
  3. 【一週E書】寫作與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種時間旅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