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覺得自己或某些人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時候⋯⋯
文/犁客
無論哪個城市,都會看到這樣的人,他們從前被叫做「流浪漢」,後來被稱為「遊民」或「街友」,有的行動坐臥似乎不大方便很可憐,有的眼神姿態相當坦然顯得很自在,有的身上的味道很嚇人,有的只是看起來好像會很嚇人實際上很普通。
有些人認為,會變成遊民的原因是遊手好閒不事生產、或者心智或肢體有些障礙,變成遊民之後也就是成天遊來晃去、閒聊發呆,吃食接受施捨,睡覺隨地打發。
這些印象並不完全正確。和真實情況相比,這些印象其實和虛構小說差不多。遊民成為遊民的可能原因相當多,有的自然是個性與社會無法相容,有的完全就是無法抵抗命運捉弄;他們因為這些原因有時自願有時非自願地成為沒有家的人──無論是實體的家,還是心裡的家。
另外有一群人,他們小時候覺得人類社會有點古怪,後來開始認為可能是自己和其他人有點不大一樣;但他們相當有辦法,知道要持續觀察其他人的行事方法,調整自己的處世方針,漸漸讓周遭的人越來越少意識到他們有些與眾不同。如果找對了職業,這一群人很有可能獲得不錯的成績,良好的社經地位,也有助於消弭這群人與其他人之間的隔閡。
但對與這群人較親近的人──例如家人或伴侶──而言,這群人仍然有某種怪異,難以理解,有時他們顯得相當冷漠,有時他們又顯得相當易怒。甚至這群人也沒忘記:自己雖然與流落街頭的生活狀況距離遙遠,但不知怎麼回事,自己與世界一直格格不入。
種種疑惑與思索,都可以經由閱讀補足。
在《無家者》裡,可以讀到幾個遊民與街友的狀況,也可以讀到幾個協助遊民與街友的人和機構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閱讀之後,會更理解真實世界是怎麼回事,倒不見得必須生出同情憐憫,而是在發表、參與公共議題時,能夠對社會現況有更通盤的了解。這本書最近出了有聲版,金曲得主林生祥與《大佛普拉斯》的導演與演員等各界人士共同跨領域獻聲,值得一聽。
而《我與世界格格不入》這本討論「亞斯特質」的成人亞斯書籍,是首度有國內精神科醫師撰寫相關觀察討論──而且醫師本身就有亞斯特質。閱讀之後,有機會辨識出自己或別人身上的亞斯特質,並不是要替某些情況推推卸責任或將人分門別類,而是可以減少磨擦、增加了解。
是的。了解。無論是對自己、對他者,還是對由自己與許多他者共同組成的社會。
而這是閱讀的最大收獲之一。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