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寫作與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種時間旅行
文/犁客
某些作者讀的書數量又多、涉獵的範圍又廣,加上記性又好,講一件事可以跳躍牽扯出其他八百多件事,最後居然還能讓人目瞪口呆地把話題繞回來。
不過這種知識儲量很大的作者,寫作的筆調不見得都一板一眼。他們之中有的敘述語氣相當溫厚,有的簡直像詩,有的讀起來是很理所當然的學者調調,有的根本就是酸民。
嗯,也有的像是講話有學者調調的酸民。
讀這種作者的書,會讓人出現奇妙複雜的感覺。
首先是發現某個自己不算陌生的東西被這樣的作者一講,居然和很多自己不熟悉的其他東西連結起來了──那些不熟悉的東西有的是同一個領域的不同成員,有的根本就完全像是從沒聽過的外星產物。
再來是同時感到興奮和挫折──興奮的原因是突然發現,原來對於自己不算陌生的那個東西,還是有很多有趣的、輻射出去的知識可以探究;挫折的原因則是因此想到自己還有很多功課沒做,和段考時連題目都看不懂、但發現鄰座同學唰唰唰寫得眉飛色舞的心情一樣。
第三是在閱讀時看到他發酸諷刺某些物事也跟著賊賊笑起來了。因為自己漸漸浸入了作者的視角,雖然明白自己有很多東西還沒讀還沒理解,但好像也己經和作者一樣傲視一切、能夠一眼說出某個東西欲蓋彌彰的缺陷了。
所以這種書一向會讀得很愉快。
例如這本《我們都是時間旅人》。知識跨度廣遠、文字敘述流暢,而且作者葛雷易克的嘴又酸又賤。
這本書講的不是怎麼進行時間旅行,而是「時間旅行」這事在虛構作品及科學研究裡曾經如何、有什麼影響,以及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時間』是什麼?」
(你可以試著回答看看。你會發現只能用有「時間」意涵的字眼去解釋「時間」──但這樣就不算什麼解釋。)
不過這書裡有個有趣的說法:寫作與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種時間旅行。
作者講的當然不是介紹古早歷史或未來研究的作品,而是創作、閱讀與作品之間有趣的因果關係。
但話說回來,讀讀直接講述過去的作品,的確也種「時間旅行」。
例如讀這本《台灣時光機》。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