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你今天點的是牛肉、豬肉,還是蟋蟀?

文/李永適  攝影/GRANT CORNETT

發掘新食材

2013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投資了美國「超越肉類」公司,此後,矽谷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美國人道主義協會、泰森食品公司也先後相繼投入這家洛杉磯的肉類替代品製造商,他們研發全植物來源的仿肉食品,目標是消除傳統肉品在製造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現在美國的全食超市都買得到不含大豆、麩質、膽固醇的「超越漢堡肉」。

未來的食物裡有昆蟲,但不是串燒毛蜘蛛,而是薯片或一杯奶昔。

全球人口將在2050年成長到90億,氣候變遷使農業條件劇烈變化,我們不該繼續砍伐森林來種植棕櫚樹,也不能再無限量地捕魚使海洋資源耗竭,「如何餵飽90億人?」是每個人都應該盡一己之力協助解決的問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要生產可供一人份午餐的225公克漢堡肉,釋出的溫室氣體與一輛汽車行駛16公里一樣多。實際上,我們所消費的每一種食物,包括蔬菜、水果,都隱含著看不見的環境代價。

蟋蟀每公斤的蛋白質含量高於牛肉,可做出我們熟悉的加工食品,像是洋芋片、能量棒或是奶昔粉。

蟋蟀每公斤的蛋白質含量高於牛肉,可做出我們熟悉的加工食品,像是洋芋片、能量棒或是奶昔粉。

在這一期的雜誌中,我們邀請讀者一起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餐桌上除了雞鴨魚肉,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昆蟲恐怕是一般人不會想見到的,但是過去認為不可能的食物來源,經過研究與加工,卻能成為營養又環保的食品,蟋蟀粉是目前最有機會取代牛肉的蛋白質來源,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也比養牛場少得多,美國已經有大型食用級蟋蟀養殖場,而且未來兩年的產量已經全數預售一空。

未來餐桌上即將出現的食物,可能與現在很不一樣,但及早思考未來的糧食供應對策,同時改變飲食觀念與習慣,總比等到資源耗竭、糧食價格高漲,才急尋解決之道來得好。

※ 本文摘自《國家地理雜誌2018年11月號》,原篇名<未來的菜單>, 立即前往試讀►►►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