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上層社會來說,打造「努力就能成功」的幻想是必要的
文/賴以威
退化到沒有手機跟臉書的時代就已經夠無趣了,竟然連維度都能退化,得來到二維世界的平面國?──這是當初翻譯平面國時,第一個從我腦海裡浮上來的氣泡。
開始翻譯,低頭俯瞰平面國的生活後,我才發現,因為退化到沒有網路、沒有臉書,連身高都沒有(對我這種矮個子來說真是福音來著)的世界,那些隱藏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撼動的社會階級制度、人性盲點、各式各樣的偏見,反而變得無比清晰。
從這個角度來看,平面國比我們的三維世界更立體。
階級制度的存在
舉例來說,住在仁愛路上的上流人士,和我家附近公園的流浪漢,最起碼脫掉衣服,他們的外貌體型也沒有什麼太大差別。而書的第一章即提到,在平面國的階級制度中,不同階級的國民,外表不同截然。最底層的是等腰三角形,再來是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越來越高貴,直到站在社會頂點的圓形。
乍聽之下似乎跟我們差很多。
但是從平面國國民的眼睛看出去,不同的形狀全都成了一條直線,幾乎沒有任何差別。換句話說,對平面國的人而言,幾何形狀是「肉眼無法察覺,但確實存在的差異」。平面國的人,邊是他們的外在軀殼,面則是他們身體內在。縱然他們有長在邊上的「肉眼」,可以看見東南西北,但唯有擁有一顆長在「面」上的「心眼」,才能看見平面,真正用肉眼看見不同幾何形狀的差異。
這整串道理,不也適用於活在三維世界的我們嗎?
因為相同的外表,讓我們一直誤以為人與人是相等的。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相差非常多,這邊指的差距,不一定是隱藏的社會階級,也可能是思維、個性。甚至可以說,每個人之間恐怕只有外表相同而已。
但同樣受限於維度,我們也少一隻長在腎臟或胃旁邊的心眼,能幫助我們看見這樣的差異。所以,不管是平面國還是立體國,我們都有著相似的社會經歷:永遠有階級制度,不存在所謂的平等;階級永遠是個倒三角形,少數人握有巨大的權力,享有最多的資源,還能繼續階級複製,世襲社經地位。
在平面國,社會底層的等腰三角形只要夠努力,最小的頂角就會逐漸增加,最終成為正三角形,從奴隸階級進入正常人階級。在正常人階級裡,每一代都會增加一道邊,只要不犯錯,即可代代朝成為圓形的夢想前進。這跟我們鼓吹的「努力就能有成就」的階級流動制度非常相似。然而,當作者透過另一個角度來分析時,一切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對上層社會的人來說,提供一點點希望是必要的,因為只要沒絕望,就不會有革命,只要有希望,就能拿來利用,鞏固社會階級制度,讓底層的人無法團結一致。明明都是被剝削者,卻被分化成對立的兩方相互攻擊。這在我們的歷史、現今的社會上已屢見不鮮。
另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平面國的階級制度非常荒謬,底層階級的人會被綁在教室裡當教學標本,甚至餵他們吃東西都嫌浪費,餓死了,直接換另一個奴隸當樣品還比較好。
這樣還有人權嗎?
埋怨的同時,我突然想起街角馬路上,幾位穿著運動鞋,舉著自己一輩子也買不起的建案廣告看板的老先生。階級制度從來沒消失,過分的事情隨便抓都是一大把,只是,我們起先覺得不忍心而撇過頭,久而久之要是沒人提醒,就真的看不見了。
階級制度的必要
如果只到這邊就結束,《平面國》也無法達到它現在經典寓言小說的地位。數次被製作成動畫,連當代知名的數學科普大師 Ian Stewart 也替它寫了一本注釋《The Annotated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作者在這短短的篇幅裡,不僅止於描述階級制度的無情,更進一步提出「階級制度被推翻真的好嗎?」的反思。
平面國曾經發生過一場「彩繪革命」。這場革命中,底層的等腰三角形幾乎推翻了社會的階級制度,一度只剩下最高階級的圓形還在反抗而已。但這場革命,最後卻因為底層階級的人在圓形煽動下起內鬨,自我毀滅了。圓形的理由很簡單:要是沒有階級制度,決定權便會落在最大的族群手中。而最大的族群是沒有智商、沒有能力的等腰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們,諸位願意被這些人統治嗎?
比起作者當時(一八八四年)的時空背景,生活在網路時代的我們對這段話或許會更有感觸。
雖然民主很好,但群眾的盲目、不理性,有時候反而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更進一步地想,或許階級制度終究不是某些人刻意製造出來,而是如同樹木生長一樣,自然而然的演進過程,就算我們把一邊的陽光遮住了,它還是會繞過那塊陰影,從別的地方探頭出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本小說除了豐富的寓言意義外,同時還是一本被譽為大學生都該看的,關於解釋維度的最佳範本。包括了數學、小說、哲學、文學(抱歉如果沒有的話,是被翻譯者毀了)。
買一顆健達出奇蛋,或是一捲七合一任天堂卡帶,或者一臺貴夫人多功能果菜汁機,都沒有這麼划算吧!
※ 本文摘自《平面國》譯者跋,原篇名為〈比貴夫人果菜汁還要多功能的小說〉,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