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馬上會被揭穿的抹黑文會這麼流行?
文/李盈儀
網路上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越來越活躍,不同類別、領域的資訊與言論隨處可見,更發展出不少操作資訊的方式,像是業配文與網軍,都是意圖說服使用者某特定資訊是對的或好的。很多人認為自己能夠明察秋毫,分辨出哪些資訊是有人刻意製造出來的訊息,不會那麼容易上當。
另外還有一種最近流行的反串文,意思是指你本身並不是特定立場,卻假裝成該立場的人來發表意見,目的是要展現出某種嘲諷或趣味。看了這種反串文大多數都是笑笑就算了,因為當下可以判斷發文者的立場真偽,所以不會輕易上當。
可是啊,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心理學當中有個睡眠者效應(Sleeper effect),就是在說人們有可能當下看到時並不相信,但過一段時間後卻變得比較願意接受了。
究竟什麼是「睡眠者效應」呢?
實驗:播放愛國電影宣傳投軍,有效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為了提振軍人士氣,便對他們播放大量的戰爭宣傳電影,想讓這些軍人士氣高昂、請纓報國!然而,一直讓這些軍人看電影,也不知道效果到底好不好?
美國政府為了瞭解這些昂貴的宣傳電影是否能真正達到激勵士氣的目的,於是找來了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德(Carl Hovland)來進行評估,看軍人們在看過宣傳影片後,是否更想投入戰爭,更願意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
霍夫蘭德在這些軍人看完戰爭電影後,立即進行測驗,評估他們投入戰爭的衝動和意願高低。結果出人意料,即使這些宣傳戰爭電影拍得再怎麼震撼、精采,對這些軍人產生的效果很差,並沒有因為看了電影,產生任何慷慨激昂的感覺或參戰的衝動。看起來宣傳好像很失敗,連剛看完影片都沒有效果,那麼過一段時間後就更不用說了,大家都覺得效果一定更差。
九個禮拜之後,卡爾.霍夫蘭德對同一批軍人進行第二次測驗,測驗的結果令人非常訝異,因為這些軍人竟然士氣提高了,比沒看電影宣傳的士兵還有更強烈的參戰慾望!然而,這些軍人無法解釋自己為什麼會有這麼巨大的轉變。
研究者認為,在這些軍人看宣傳戰爭電影時,因為早知道這是政府精心安排好的,企圖透過電影催眠他們,叫他們去打仗,所以就不相信電影裡頭震撼人心的戰爭畫面。
但是過了幾個月後,這些軍人已經不太記得是什麼時候看過這部電影,或是誰播給他們看的,但對電影裡的震撼畫面和戰爭故事還印象深刻,於是讓他們看電影的目的,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說服效果。
霍夫蘭德發現原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容易忘記訊息來源,只保留了訊息內容的模糊記憶,他把這個現象稱為「睡眠者效應」,形容說服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會減少,反而增加的一種情形。
心理學給你的建議
睡眠者效應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很大,比方最常出現在選舉時的負面廣告,也許在當下我們都知道這是對手陣營製造的抹黑訊息,但日子一久,我們會忘記訊息來源,只記得負面廣告的內容,以為內容是真實的。
睡眠者效應對許多創作者也是一種困擾。創作者平時就常接受大量的資訊,隨著時間很容易忘記資訊來源,只記得內容。等到要創作時,因為不記得在哪裡看過,便無意識將別人的作品解讀成自己的靈感,惹上抄襲的爭議。
為了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睡眠者效應的干擾,心理學給你幾個建議:第一,減少接觸不可靠的消息來源,例如內容農場或是你已知的任何誇大不實的媒體;第二,當接受到一個訊息時,最好先確認一下消息的來源為何,是否有根據;第三,在創作時,蒐集資料請盡量做好資料來源分類,創作後務必再三查驗內容,是否有可能不小心引用了別人的作品。只要能確實做到以上幾點,就能有效減少睡眠者效應對你的影響了。
文獻來源:
HOVLAND, CARL I., ARTHUR A. LUMSDAINE, and FRED D. SHEFFIELD. Experiments on Mass Communication. Vol. III of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in World War II. Pp. x, 345. Princeton: Prince ton University Press,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