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無法下定決心離開消耗你的人,可能來自強大「罪惡感」

文/楊嘉玲

許多人之所以無法下定決心離開消耗你的人,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罪惡感」,讓他不忍心切斷聯繫,或做出讓對方不開心的調整。他們心中經常會有一種如影隨形的虧欠,覺得拒絕他人的要求,是種自私的行為。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有可能是來自於成長經驗,爸媽、師長或重要他人透過餵養愧疚,達到情感上的操縱,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生活。例如:

「你吃這麼少,是覺得媽媽在廚房不夠辛苦,手藝不好,才會挑三揀四的。」
「枉費我花這麼多錢栽培你,你不學醫,叫我怎麼對得起你死去的爺爺。」
「你都幾歲了,還不結婚生小孩,傳出去還以為你哪裡有問題,你要我怎麼在外面做人?」

大人這麼做不一定是出於惡意,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學到的卻是,如果我不聽話,我就會讓他們受傷,我是個壞孩子。為了討大人歡心或證明自己是善良的,他們會否認自己的意願,配合大人的需要。

在這個系統裡,沒有人是壞人,卻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有別人想要的反應;他們覺得痛苦,可是就連痛苦這個感覺,他們都覺得不應該。
即便你告訴他:「你值得更好的對待,你有權利過自己想要的人生」、「你才是自己生命的導演,你可以活出不一樣的劇情」,他仍會覺得這是一種背叛,他不能辜負那些關愛自己的人。

只要割捨不掉這種念頭,就算他們想要改變,也很快的就會被排山倒海的罪惡感給拉回去,維持舊有的互動模式。

罪惡感不是先天的情緒

罪惡感是一種很獨特的反應,只發生在關係中。弄壞了一個物品,你不會對這東西有罪惡感,但你會對物品的主人感到抱歉;離開了一段關係,搬離熟悉的家,你不會對房子有罪惡感,但你會不知道怎麼面對住在裡面的人;辭掉了一份工作,你不會對工作內容有罪惡感,但你會對曾經看好你、給過你幫助的人,感覺到愧疚。

罪惡感,往往來自於你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因為不想要讓人失望,只好選擇對不起自己。它是一種複雜的情緒,結合了悲傷(覺得對不起他人)、厭惡(討厭自己讓人失望)、憤怒(生氣自己做不到)和恐懼(害怕被懲罰)四種情緒。卻不像這四個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原始本能,而是後天學習得來的。理解其中的曲折,我們必須先拆解這三個字「罪」、「惡」、「感」。

「罪」之所以成立,源自於一個組織,無論是家庭、宗教或社會,為了可以順利運作,人們制定了一套規則或律法,只要違反,就會被定義成一種罪,目的是讓人感覺到畏懼。

「惡」,則是依著這套規定,有了好壞之分,若違反了,就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人。

「感」,一種心理的情緒狀態。

罪惡感要能成立,首先你得先接受這裡頭的價值判斷與遊戲規則。例如在一個很保守的傳統文化裡,相信不生育,會破壞家族的團結與和諧,這時候如果有一個女性,她認同了這套邏輯,卻因為某些原因無法生育(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她都會有強烈的罪惡感,覺得自己對不起大家,很害怕被排擠或懲罰。反之,另一位女性因為接受教育或身處在不同文化,不把生育當作是定義自己價值的唯一方法,拒絕了約定成俗的規範,那她就不會有罪惡感的產生。

也就是說,讓人有罪惡感的,不是那件事情本身,而是這個當事人認同了什麼樣的觀點與邏輯。一件讓你有罪惡感的事情,換到另一個環境,也許沒有人會覺得有什麼不妥。
罪惡感存在的價值是為了癱瘓你的行動和思考能力。

有了這一層認識,我們就可以再回頭思考,當碰到人際清理中最常見的心魔時,可以怎麼因應?

感情的決擇

子豪和女友愛情長跑已經十二年,長輩都等著吃他們的喜酒,可是子豪卻越來越沒把握。他和女友是大學班對,出社會也都在銀行工作,生活作息相近,許多事情可以互相照應,日子過得平淡卻幸福。

可後來子豪受不了銀行一成不變的生活,決定改行當室內設計師,兩人衝突就越來越多。女友抱怨他一畫起圖來就沒天沒夜、經常出入工地把自己弄得髒兮兮、收入不穩定等等,每次見面都得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小心又惹女友不開心。子豪感覺到彼此的差異越來越大,可又不敢提分手,覺得自己耽誤女友多年的青春,害怕被冠上負心漢的罪名,讓他遲遲不敢正視感情的問題。

在這個故事中,子豪覺得自己「有罪」的原因,來自於他從小就被教導,男生需要照顧、保護女生,不可以讓女生難過、傷心,如果有了親密的行為,就更應該負責到底,否則傳出去,對女生的名聲不利,以後會不幸福。這讓他覺得自己應該給女友一個名份,才不枉女友花了這麼多年的時間在他身上。

可理智上,他又明白繼續這段關係,爭執只會越來越多,即使結婚恐怕也會相敬如「冰」。這讓他有了分手的念頭,但這個想法又牴觸了原有的信念,讓他十分矛盾,於是罪惡感就出現了,藉由癱瘓他的行動與思想能力,讓他僵在原地,沒有任何新反應,就不會違反規定。

也就是說,罪惡感雖然會造成當事人的痛苦,但其實透過罪惡感,當事人就有理由不做出任何改變,減少關係的拉扯與衝擊,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改寫規則,才能打破罪惡感

一個人不做出改變,是因為在舊的方法裡,他是有好處的,無論他本人是否有意識。如果你希望他作出調整,不是說服他舊方法有多差,而是讓他發現新的選擇,同樣能夠為他帶來許多裨益,甚至比他想像的更多。因此你也必須重新檢視,自己舊有的價值觀是怎麼來的?隨著時空的轉變,這套邏輯還適用嗎?如果不適合了,可以怎麼調整?

如果子豪理解他的價值觀,其實源自於傳統父權社會,當時女性沒有就學和就業的能力,生存不易,只能依附在男性底下,所以道德上才會要求男性勇於承擔。但隨著時空的改變,現代女性都擁有獨立思考和經濟能力,這個時候若只為了生存和繁衍的目的結婚,忽略自我的需要以及精神上的契合,即使進入婚姻,關係變得更緊密,仍會覺得空虛、孤單。

如果室內設計是子豪的熱情與夢想,試著讓女友了解和認識後,仍無法讓她安心、縮小差異,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放手,讓彼此有更大的空間成為更完整的人,而不是為了在一起,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想法。

「耽誤」,是明知對方會不幸福,還執意把對方留在身邊。真正負責的表現,不是給對方名分,而是坦承心裡的擔憂,如果對方無法接受,那麼分手才是對彼此最好的選擇,彼此去追求更適合自己的幸福。打破舊有罪惡感的束縛,才能找回行動的能力,堅定地走過分手過程中的失落與低潮。

定期更新腦中的程式,關係才能順暢運作

當你在一段關係中,已經盡心盡力的溝通、協調,情況卻沒有任何的改善,你想要調整,卻又被罪惡感給捆綁住。不妨,重新檢視心中那套運作已久的邏輯程式,是什麼時候安裝的?這個版本還堪用嗎?能不能升級到最新的版本,讓系統可以運作得更順暢,不會因為程式太老舊而當機。

愛因斯坦曾說:「天下最愚蠢的事,就是不斷重複做同樣的事,卻期待有不一樣的結果。」罪惡感經常就是讓我們不改變、走老路最大的原因。你可以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想要超越、成長,但不一定需要認定自己「有罪」,背負著沉重的包袱,會讓自己哪裡都去不了。

※ 本文摘自《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原篇名為〈別讓罪惡感吃掉你的行動力〉,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