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r.shemul on Foter.com / CC BY-NC-SA

來到非洲的外國人,幾乎都會成為「色盲」

文/翁士博

二○一六年夏天,肯亞(Republic of Kenya)又上了國際新聞版面。這次跟詐騙集團無關,而是肯亞政府開始加強管制外籍工作者,嚴格稽查外籍員額申請,限縮工作許可,使得很多人道計畫、慈善組織、國際合作案、非政府組織的外籍工作人員,可能遭到遣送回國。

這股排外風氣,從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開始,掀開的卻是在非洲沉積已久的對立。

拍照打卡「炫苦」,不知已激怒當地群眾

這一切,要從美國流行歌手瑪丹娜(Madonna Louise Ciccone)在 Instagram 上傳了一張照片開始。她在二○一六年七月初訪問肯亞和馬拉威(Republic of Malawi),在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的基貝拉(Kibera)貧民窟拍下一條滿是垃圾的臭水溝,在照片旁加註:「想像一下你喝的水來自這裡。」並表示這是非洲最大的貧民窟。

這則發文立刻在社群網站上遭到噓爆。肯亞和鄰近國家的網友如洪水般湧入留言,批評瑪丹娜是個標準的「自以為是的白人」、有「救世主情結」。

當地人之所以群起譁然的原因是什麼?首先,那條照片中的臭水溝,平時根本沒有人會去喝裡面的水,「作為飲水來源」完全是作者先入為主的憑空想像。第二,基貝拉僅能說是肯亞最大、非洲最知名、最多社會學家研究的貧民窟之一,許多外國人參觀基貝拉,就直接說是非洲最大的貧民窟,當地人非常不以為然。

「最大的貧民窟」又不是個光榮的頭銜,要講可得拿出清楚的標準,是以人口、面積、都市還是鄉村貧民區作比較?不然這樣驟然「下標」,短短一句話立刻成為嚴重的負面宣傳。到此一遊的外國人標註一個「非洲之最」,把這裡當作可以炫耀的打卡點,當然讓非洲人大為不滿。

這股怨氣累積已久,只是之前沒有爆開而已。瑪丹娜不是特例,只是她的名氣、影響力太大,才引起軒然大波。否則,多少外國人造訪非洲,都曾經犯下同樣的錯?看到一幅景象、得知片面的訊息、在車上聽司機或同伴隨便講講,沒有經過查證,再加上先入為主的想法,主觀認為非洲就是髒、窮、亂。用偏頗思想和有色眼鏡去詮釋路途上的所見所聞,以符合白人世界對非洲的想像,就產生了一則則不符合現實、過度渲染、誇大的分享文。當事人渾然未覺,可能還沾沾自喜「百聞不如一見」。

這種「炫苦」的心態,造成許多外國人看出去的景色,總是掛著一片負面的偏光鏡,彷彿所有非洲事物都是貧苦落後的灰與黑,顯不出任何正面光明的色彩。不少抵達非洲的外國人,無論拍攝照片、影片或分享生活點滴,即便是寫實的場景,也難保沒有偏頗的報導、選擇性的畫面,藉此塑造「艱苦地區」的形象。或許是想證明自己成功在落後地區待過,也順便嚇唬沒有來過的人:「看吧,非洲就是這麼落後,髒亂又貧窮。」

白人面對第三世界的「救世主病」

長期戴著「貧窮偏光鏡」來觀察非洲,外國人或許都已經逐漸罹患了色盲而不自知。這個色盲症,嚴重一點就會感染發炎,惡化成肯亞網友批評瑪丹娜的「救世主病」。瑪丹娜才看到一條臭水溝,立刻認定當地水資源汙染嚴重,還連結一個美國與肯亞合作的非營利組織「閃耀希望社區」(Shofco),直呼好在有他們正努力淨化當地的水資源……。打廣告之餘,更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展現。

除了瑪丹娜,很多外國人可能剛抵達非洲,還搞不清楚國家的整體狀況,只憑著初次看到的片面景象,拿來跟歐美國家比較,就認為非洲尚未開發、需要援助──特別是需要「外國人」的幫助,只有他們,才有能力解決非洲的問題。若再加上自認的愛心、偉大情操、一廂情願的熱血,許多外國人就陸續湧入非洲國家,從事非營利計畫、慈善活動、人道救援……。

凡是政治、治安相對穩定的非洲國家,都會看見這些地方到處充斥著外國人,各種大大小小的計畫、組織、Logo、活動宣傳,令人眼花撩亂。肯亞當局統計,境內有超過一萬兩千名外國人在從事人權、健康、環境保護等工作,大部分是來自英語系國家。西非的象牙海岸、幾內亞,中非的加彭(Gabonese Republic)、剛果(Republic of the Congo),南非的納米比亞(Republic of Namibia)、莫三比克(Republic of Mozambique)等地區,同樣有著來自法語系、葡語系國家為數可觀的外籍工作者。

然而對於這些,當地人卻不一定感激,而且反感與日俱增。非洲人受夠了外國人的救世主心態,批評許多報導都是膚淺的白人思維。國外計畫的效益也讓人質疑,如果真的是救世主,那麼經過數十年來,投入這麼多資源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團體,早就應該把非洲變成跟歐美一樣進步了才對呀?但事實擺在眼前,非洲到現在,還是跟歐美差很多。

※ 本文摘自《最鮮豔的黑色》,原篇名為〈拍攝非洲的鏡頭,永遠掛著的偏光鏡〉,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