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數學被稱為「科學裡的皇后」,諾貝爾獎卻沒有數學獎?

文/劉炯朗

  • 1946 年開始在美國頒發的拉斯卡獎(Laska Award)──包括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兩個獎項。
  • 1966 年設立的圖靈獎(Turing Award)──資訊科學領域。
  • 1978 年在以色列設立的沃爾夫獎(Wolf Prize)──包括農業、化學、數學、醫學、物理和藝術,而藝術這個獎項還包括建築、音樂、繪畫和雕塑。
  • 1985 年設立的日本國際賞(Japan Prize)──包括整個科學和技術的領域。
  • 2004 年在香港設立的邵逸夫獎(Shaw Prize)──包括天文、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領域。
  • 2014 年在臺灣設立的唐獎(Tang Prize)──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獎與法治四個領域。

死亡販子的遺願

諾貝爾(Alfred Nobel)是 1833 年出生於瑞典的化學家和工程師,他擁有多項發明,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炸藥,其實遠在公元7世紀唐朝時代,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火藥主要是用硫磺、木炭和硝酸鉀(KNO3)以大約 10%、15% 和 75%重量的比例混合起來,火藥被火點燃時,會產生大量的氮氣和二氧化碳,簡單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2(KNO3) + S + 3C → K2S + N2 + 3(CO2)

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這些氣體的迅速膨脹就會產生龐大的爆炸力量。

到了 1860 年代,化學家成功地合成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C3H5N3O9),硝酸甘油是一種油狀液體,被點燃或受到強烈振動時,會分解成大量的氣體,包括二氧化碳、氮、氧,並且產生高溫,因此可以用來做為炸藥。在醫學裡,硝酸甘油還有擴張血管和舒緩急性胸痛的功能,可以用來做為急救心臟病的藥,不過因為硝酸甘油是液體,用來做炸藥不方便而且危險,諾貝爾發現把硝酸甘油和二氧化矽或者其他化合物混合起來,成為膠狀或者固體狀,並且發明了引發爆炸的裝置,於是開啟了炸藥在工程建築和軍事上的應用,也因此發了大財。

諾貝爾家裡一共有四兄弟,他排行老三,他的弟弟因自家的炸藥工廠爆炸而喪生。1888 年,他的一個哥哥,也是非常傑出的工程師和企業家,在法國南部度假時逝世,有一份法文報紙誤報是諾貝爾本人去世。在這則死訊報導裡,他被指責發明炸藥因而導致許多人死亡,報導採用的標題是「死亡販子死了」。這份報導讓諾貝爾深感難過,也讓他決定身後把留下來的遺產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所以在七年後寫下遺囑,把大部分的財產捐出來建立五個獎項,頒給增進人類福祉的發明和貢獻,那就是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的諾貝爾獎。當時他捐出來的錢換算成今天的等值大約是2.5億美元,近年來每個諾貝爾獎的獎金大約是 100 萬美元。1896 年,立下遺囑的一年之後,諾貝爾就去世了。

為什麼諾貝爾沒有數學獎?

第一屆的諾貝爾獎在 1901 年頒發,分別為:

  • 化學獎──荷蘭化學家凡特荷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表揚他對化學動力學的貢獻。
  • 物理學獎──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ontgen),表揚他發現 X 光的貢獻。
  • 醫學獎──德國細菌學和免疫學家貝林(Emil von Behring),表揚他用血清療法來防治白喉、破傷風的貢獻。
  • 文學獎──法國詩人普呂多姆(Sully Pudhomme),表揚他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
  • 和平獎──瑞士的杜南(Jean Dunant),他是國際紅十字會創始人,以及法國經濟學家帕西(Frederic Passy),他是國際和平聯盟的創始人。

至於目前被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獎項,是由瑞典國家銀行在慶祝成立三百週年時捐贈成立的,這個獎委託諾貝爾基金會負責管理,正式的名稱是「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而第一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 1969 年頒發。

至於工程技術呢?其實在諾貝爾成立諾貝爾獎的原始文件裡,並沒有清楚地分野科學和技術,因此沒有將技術獨立出來,而在歷年的物理、化學、醫學的諾貝爾獎裡,許多得獎的項目都屬於技術的創新發明。如2000年基爾比(Jack Kilby)以積體電路獲獎;2009 年中央研究院院士高錕以光纖通訊、博伊爾(Willard S.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E. Smith)以影像感應器裡的CCD獲獎;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以藍光發光二極體獲獎;貝吉爾(Eric Betzig)、赫勒(Stefan W. Hell)和莫納(William E. Moerner)以超級解析度的螢光顯微鏡獲獎,都是大家熟悉的例子。

至於被稱為「科學裡的皇后」的數學,諾貝爾卻沒有設立數學的獎項,一個穿鑿附會的八卦說法指出:諾貝爾的妻子或是某位女朋友甩了他之後和一位數學家跑了,因此諾貝爾痛恨數學家,才沒有設立數學的獎項。

然而諾貝爾終生未婚,倒是有一位女祕書蘇特納(Bertha von Suttner),是奧地利人,她本來已經和一位工程師兼小說家論及婚嫁,但是遭到雙方家庭的反對,因此來到巴黎應徵為諾貝爾的祕書兼管家,不過在工作了一個禮拜之後,就跑回奧地利和她的情人祕密結婚了,而後仍一直和諾貝爾保持聯繫。

蘇特納是一位和平工作者,大家相信也是因此影響了諾貝爾設立和平獎的決定。她在 1905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而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是居禮夫人,她在1903年和她的先生因為放射性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八年後的1911年,又因為成功地分離提取化學鐳元素(Radium)而單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同一個獎項重複得獎的只有兩個人,一位是巴丁(John Bardeen),他因為電晶體的發明和對超導理論的研究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另一位是桑格(Frederick Sanger)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回到正題,諾貝爾獎究竟為什麼並未設立「數學獎」呢?比較合理的推論是身為發明家和企業家,諾貝爾對於「數學」甚至理論科學較不重視。另一個推論則是當時瑞典國王已經設立了一個數學方面的大獎,讓諾貝爾覺得沒有再設立數學大獎的必要。2000 年,全球的數學界成立了「阿貝爾獎」,這個獎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阿貝爾(Niels Henrik Abel)是 19 世紀非常傑出的挪威數學家,但不幸在 26 歲那一年就英年早逝,這個獎由挪威科學和文學學院負責辦理,每年由挪威國王頒發,獎金和諾貝爾獎差不多,約 100 萬美元。

大家也許比較熟悉的費爾茲獎(Fields Medal)也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每四年一次,頒發給最多四位 40 歲以下的數學家。因為年齡的限制,這個獎不能視為終身成就獎,但是也有人認為偉大的數學家大多在年輕時就展露出才華,甚至最重要的工作大多是在 40 歲以前做出來的。

※ 本文摘自《從輪子到諾貝爾》,原篇名為〈諾貝爾獎〉,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