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Dakiny on Visual hunt / CC BY-NC-ND

「動物園」一詞,來自日本啟蒙大師福澤諭吉

文╱胡川安

我常去東京,有些地方雖然很有名但卻不會想去,像是上野動物園,直到有了孩子之後才前往參觀。孩子讓我瞭解生活的更多面向,並看到城市的不同層面。

上野動物園是東京居民和孩子們平日的好去處,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日本「動物園的誕生」就在上野。從上野動物園的發展來看,可以看到西洋文化如何在亞洲生根,並透過動物園看到日本的近代史,不論是模仿西方、侵略亞洲到戰後的《和平憲法》,都可以在動物園的歷史中看到蛛絲馬跡。

動物園的誕生

「動物園」這三個字怎麼來?雖然是中文,卻是日本人用漢字書寫後,才被中文世界所使用,而創造「動物園」這個詞彙的就是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在一八六二年,明治維新之前,前往歐洲幾個大城市,例如倫敦、巴黎、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柏林,去瞭解富強的方法。

他明白,要求得富強,不只得看船堅炮利的兵工廠或是生產火車的工廠,也要看看博物館、動物園,瞭解西方人怎麼消遣、陶冶身心。

當時一行人的日記寫著「遊園」、「禽獸園」、「鳥獸園」、「畜獸園」,我們或許可以想像使節團當時的驚訝。他們在倫敦的動物園,第一次看到長頸鹿,寫下:「豹紋驢足,只吃木葉卻不吃草。」

這群穿著武士服並第一次參觀動物園的人,想著:「西方人平常就是看這些東西,才和日本人具有不同的視野和先進的文明啊!」

「動物園」這個詞彙第一次出現的時間是一八六六年,福澤諭吉在《西洋事情》這本書介紹他在西方的所見所聞,提到動物園時,他是這麼說的:

動物園畜養活的禽獸魚蟲,獅子、犀、象、虎、豹、熊……世界上的珍禽奇獸都養在園內,並且根據牠們的習性給予不同的食物,具備冷熱潮溼乾燥的設備。

福澤諭吉果然是大師,對於西方文化的掌握,從大學的創設到動物園,都有精確的認識。在福澤諭吉寫下了「動物園」這個詞彙十六年後,動物園也在東京的上野開幕了。而選擇在上野設置動物園還有周邊的附屬設施,與同時在上野設置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有關。

做為博物館一部分的上野動物園

上野公園有一系列的博物館群,像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上野之森美術館、近代美術館等。設計者町田久成認為博物館不只要展示古物,還必須包含人文、自然史、產業。他的想法後來具體落實在上野公園內的不同博物館之中,而動物園也在這樣的大計畫中被包含進去。

上野動物園一開始設立在博物局之下,這塊土地本來是德川幕府東照宮的所在之處,廣大的土地都是森林,被茂密的大樹所覆蓋。上野動物園開園的時候向大眾展示的有鳥獸室、豬鹿室、水牛室、小禽室和水族館等,一個小型動物園的陳設已經具體而微。

近代國家動物園的特徵就是向民眾公開,博物館中的古物也是如此。以往只有皇室才看得到的珍禽異獸和稀世珍寶,現在都屬於國民所共有。

上野動物園的完成,象徵了一個文化的形成。

與宮內廳的關係

上野動物園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是開幕四年(一八八六年)後,轉移到宮內廳管轄。

本來上野動物園的上級單位是博物局,博物局隸屬於農商務省。當初成立的目的是要提倡產業和研究自然史,振興日本的產業,而動物園也是其中一環。

但後來博物局最主要的業務變成古物的登錄、整理與保存,明治政府認為這些以往的珍稀寶物還是由天皇直轄的宮內廳來處理較為適合,所以上野動物園也一起轉到宮內廳。

延續博物局的工作模式,上野動物園主要保存日本境內的物種,而非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上野動物園也收納了皇家的動物。

日清戰爭後,日本勝利,在中國獲得的動物或戰爭期間有功的動物都呈上給天皇。做為宮內廳的上野動物園就成為這些動物的收容處,像在旅順所捕獲的雙峰駱駝,送到上野動物園時剛好產下了小駱駝,在當時成為話題。

關東大地震也對上野動物園產生很大的影響,當時東京居民流離失所,所以天皇開放上野公園成為避難處。

東京市民的休閒地

關東大地震時上野公園成為東京五十萬名市民的避難處所,讓宮內廳開始思考上野公園和動物園的未來方向,想讓上野公園成為市民的共同休閒地,而非皇家所屬,所以在震災過後,上野公園(包含動物園)下賜給東京市的公園課。

事實上,在同一時期,大阪、京都和名古屋三個大都市都有自己的市立公園,只有東京沒有。上野動物園其實早就成為東京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長頸鹿和河馬等動物入園後,讓民眾對動物園大感興趣。

在關東大地震發生前,東京市民到動物園的人次已經超過一百萬人,所以與其由天皇直轄地的宮內廳管轄,不如下放給東京市。

從日本動物園的設置也可以看到日本近代化的演進,從福澤諭吉認識動物園,到一九三九年時,日本已經有十七座動物園。外加當時屬於日本帝國一部分的臺北動物園,一共有十八座。當時也成立了的日本動物園水族館協會,由上野動物園園長擔任會長,協會負責討論動物園的展覽、發展和功能。由此可見,當時的動物園已經成為日本現代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二次世界大戰也波及了上野動物園,當人都吃不飽了,動物也不會太好過。東京大空襲時,大量燒夷彈落在公園內,造成動物死亡和房舍損毀,加上缺乏食物,很多動物都餓死了。

做為親善大使的上野動物園

日本戰後由美軍接管,上野動物園的復原一開始是由美國人負責,他們從美國國內動物園中運送了一些獅子、老虎到上野動物園,是戰後日本動物園較缺乏的動物種類。

日本方面也選了一些日本的特有動物送到美國,做為交換,像是鳥取縣特產的日本山椒魚。

隨著戰後日本與其他國家恢復正常關係,動物的交換成為象徵友誼的禮物,像是印度來的大象、中國來的貓熊都成為上野動物園一時的動物明星。透過交換動物,瞭解他國的動物,促成兩國人民的認識。上野動物園將動物視為國際和平的親善使者,有所謂的zoo is the peace的想法。

從上野動物園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亞洲第一個西化的國家如何學習西方,建立起動物園。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上野動物園不只是動物的繁衍而已,牽涉到文化和社會如何觀看動物,並利用動物做為政治和外交的工具。

※ 本文摘自《東京歷史迷走》,原篇名為〈動物園的誕生:上野動物園〉,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