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亥年兩大傳奇人物:關公與包公
文/黃啟方
在歷史上,「亥」年雖然也誕生了二十五位的大小帝王,但值得一提的不過三、四位,而「己亥」年生的宋太宗趙光義,不僅結束唐末五代以來的紛亂,重新統一中國,更完成了《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四部總集類書,在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和貢獻。然而,如談到與「己亥」年相關的人物,這位君臨天下二十一年,文治武功都不弱的皇帝,就遠遠比不上另二位家喻戶曉、老少咸知的人物;第一位是三國蜀漢的關羽,在「219 己亥年」十月,兵敗殉國。第二位是在「999 己亥年」誕生,比宋太宗小 60 歲的包公包拯。一死一生,相隔 780 年,都成為民間的傳奇人物。
紅臉「關公」
關羽字雲長,一字長生,山西解縣人。亡命邂逅劉備、張飛,情如兄弟,屢建奇功;曹操曾表奏為「漢壽亭侯」。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漢中王,以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在襄、樊爭戰中,遭曹操、孫權合擊,進退失據,退保麥城,又誤中埋伏,殘兵孤絕,竟被東吳將領潘璋(171辛亥~234)生擒,與子關平(178戊午~219)都被殺害。據史書載:「羽初出軍圍樊,夢猪嚙其足;語其子平曰:『吾今年衰矣!』果不能還。」史贊並說:「羽儀狀雄偉,嶽嶽尚義,儼若神人;好《春秋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然剛而自矜,終以取禍云。」(元・郝經《續後漢書》卷16)
考「猪嚙足」之事,僅見關羽此說;當年正為「豬年」,而所遇吳將潘璋又肖豬,「躡足」則遭埋伏乎!關羽既亡,劉備起兵報仇,潘璋被關公次子關興(193 癸酉~234)所殺;劉備追諡關公「壯繆」。「繆」、「穆」古通用,謂「武功不成」。如岳飛諡號「武穆」,意同。
四十年後,蜀漢後主劉禪(207 丁亥~271)景耀元年(258 戊寅)秋九月,追謚為「忠義侯」。
宋徽宗趙佶(1082壬戌~1135)崇寧元年(1102),進封「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 戊子)又加封「武安王」。
南宋高宗趙構(1107丁亥~1187)建炎二年(1128)加封「壯繆義勇武安王」。
孝宗(1127丁未~1194)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英濟王」。
明太祖朱元璋(1328戊辰~1398)洪武元年(1368)恢復稱「漢夀亭侯」。
世宗朱厚熜(1507丁卯~1567)嘉靖十年(1531)稱「漢將軍壽亭侯」。
神宗朱翊鈞(1563癸亥~1620)萬曆十八年(1590)加封「協天䕶國忠義帝」,四十二年(1614),更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逺震天尊闗聖帝君」。
自北宋後期起,關公由「侯」而「王」而「帝」,民間信奉,帝王依順民意,一再尊崇;天下奉祀,閩、臺地區又有「恩主公」之號,源遠流長,香火鼎盛,都因為他的「忠義」表現!
黑臉「包公」
包公名拯,字希仁,一字兼濟,安徽合肥人。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己亥二月二十五日(公元 999 年 3 月 26 日),卒於宋仁宗嘉祐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元 1062 年 7 月 5 日),64 歲。
傳說他出生的時候,不哭不叫,全身漆黑,還讓他母親以為生了妖怪,被丟進水塘裡,幸虧被他大嫂救了起來。他名「拯」,「拯」原是「舉溺者出水」的意思,正和他的遭遇相合;而字「希仁」、「兼濟」,仁者能兼濟天下,也是「拯」的發揚!
29 歲時進士及第,同榜的韓琦(1008 戊申~1075)第二名榜眼,文彥博(1006 丙午~1097,和包拯都在甲等、前 30 名之內),後來都當到宰相。
包公及第後,隨即也派了官職;他本來有兩個兄長,卻都早逝;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辭職請假,留在家中照養父母。十年後,父母先後去世,他守滿了喪,接受父老的勸勉,才向朝廷銷假,這時他已將近四十二歲了。他從最低階的「從八品」職務──揚州天長縣縣令幹起;當時韓琦已經是左司諫,文彥博也已經是殿中侍御史(都是正七品)。包公後來先後在地方和朝廷擔任重要職務,最後的官職是「樞密直學士、樞密副使(正二品)」。
58 歲那一年的十一月,他接任開封府知府(從三品),在任一年半,就是通俗小說《包公案》及戲劇中極力渲染的包公。包公在 54 歲時,就已經有「龍圖閣(朝廷收藏宋太宗平生文書的紀念館)直學士」的官銜,所以小說戲劇中都習稱為「包龍圖」;而人們已經不稱他的官銜而直稱為「包公」了。他擔任開封知府的時候,京師就有諺語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可以看出他的正直嚴肅。他死後,因為他的孝行和正直,朝廷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包公小時候,就展現了他的機靈聰慧;包公的父親也是做官的,家道不錯。
據說有一回包公的母親張太夫人發現鄰居送來的一盤紅喜蛋,少了一個,就問侍女春蘭、秋菊是誰吃的;兩人都否認,並且覺得被冤枉而顯得委屈。這時候小包公卻想出了個主意:他拿了兩杯清水,要兩人嗽口後再吐出來;春蘭很快的照做了,水中沒有蛋屑;秋菊吐出的水中卻有蛋黃屑,這下就一清二楚了。這個包公幼小時「審雞蛋」的故事,和文彥博「灌水洞裏出皮球」及司馬光(1019~1086)「打破水缸救同伴」的故事一樣,都表現了他們三人幼小時不平凡的聰慧,後來也都能成大功、立大業。和一般所說「小時了了」的神童不一樣。
然而《宋史.包拯傳》中所記有關包公審案的事,卻只有一件,並且是他初到天長縣當縣令的時候:有一個農民痛哭來告狀說,自己養的牛被人割斷了舌頭,已經奄奄一息,牛死了,他就無法耕作。包公要他回去把牛宰殺了挑去市場賣,並立刻出一張告示,嚴禁私宰耕牛,舉發者有賞;於是就有人來檢舉牛主私宰,包公立刻斥責檢舉人割人牛舌還敢告狀,檢舉人簡直嚇破了膽,只好「從實招來」。除了這一個案子外,再沒有其他的記載。
但明代人所撰寫的小說《龍圖公案》,已經有六十個案子;江蘇蘇州的姑蘇本《龍圖公案》,更增加到一百則之多;清代石玉崑寫《忠烈俠義傳》,經過名學者俞樾改原名《三俠五義》為《七俠五義》,於是「包青天」審的案就越來越多了,天下的疑難刑案,只要落在包青天手中,就沒有破不了的;包青天越來越紅了,只要是有包公的戲劇,沒有不是越演越盛的,「包青天」已經是人間正義的代稱,而包公在廣大人群中所享的聲望,也越來越高。然而,從《龍圖公案》到《七俠五義》,除了「包公」這個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外,其他多的是小說家虛擬的成分,再經戲劇家改編搬演,透過無遠弗屆的傳媒播出,其深入人心和影響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再者,即使是使用「青天」這個詞來稱呼公正廉明的清官,也要到明代才出現,那已是包公死後幾百年的事了。
《宋史包拯傳》說: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悦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絶之;雖貴,衣服噐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這樣一位忠直清廉又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包公,絕非動輒以「虎頭鍘」、「狗頭鍘」嚴刑逼供的酷吏;所以,凡是包公任職過的地方,都有紀念包公的「包公祠」,影響所及,也就可以想見了!臺北大龍峒,林口,三重、埔里、雲林四湖等地都有「包公廟」,而高雄大寮的「開封宮」更號稱是全臺最大最靈的「包公廟」!
「己亥」年為國犧牲的紅臉關公和「己亥」年誕生,成為清官表率的黑臉包公,生前受人推重,死後成為百姓祭祀祈福的神祇,絕非偶然!
※ 本文摘自《戲說十二生肖》,原篇名為〈「己亥年」傳奇:「關公」和「包公」〉,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