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如何一身輕鬆地去逛國際書展?

【一週E書】如何一身輕鬆地去逛國際書展?

文/犁客

多年以來,每年年初的台北國際書展「狀況」好壞,似乎都是用進場人數在計算的,加上連著好些年的年末,都會看到某些媒體刊載出版業這一年多麼悲慘淒涼的新聞,所以這些年的年度之交,常會先看到幾則換形容詞但內容幾乎沒變的寒冬苦情新聞,再看到幾則公眾人物逛書展買書和進場人數多少多少的熱情活力新聞──然後講的都是出版業。

正常人都會覺得很矛盾,所以,新聞裡提及的數字就算大致沒錯,報導和解讀的方式可能都得仔細想想──例如那個每年也都或多或少會有人提的問題:「台北國際書展的宗旨/意義/目的⋯⋯是什麼?」

這款大哉問大多會有官方冠冕堂皇的正確答案,不過,讓我們換個比較實際、從讀者角度出發的問法:「我到底去國際書展幹嘛?

以幾乎是全球出版業年度最重要活動的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而言,書展是讓各國出版社向其他國家出版業者──包括編輯、經紀人和版權代理──展示介紹自家作品,以及促成版權交易的所在,最後一、兩天才向一般民眾開放,而且也不見得所有出版社及展館都會參與,賣書給一般讀者自然也就不是重點──老實說,那時候賣書的心態比較接近這些出版人懶得把書從展場搬回去。

台北國際書展也有部分這類功能,但規模和法蘭克福無法相較,而多年以來,台北國際書展對「專業/非專業」人士的開放時間,與法蘭克福恰恰相反。是故,進場人數常是官方對外公布書展成效時的重點數字,但這個數字所帶來的收入,與出版社付出的成本──場租、布置費用、物流費用,以及邀請國外作者的機票住宿等等費用──完全無法達到平衡。

對一般讀者而言,去國際書展搶便宜或尋找難尋書籍的意義,已經日漸減少──這類需求現今大多可以在平常就透過網路完成,特地去書展人擠人沒什麼必要,更別提去書展還會一直遇到如影隨形的推銷人員。

而且,書展期間的新書,有許多已經同時發行電子版,例如與今年主題國「德國」有關的重點新書《美茵河畔思索德國》、《包浩斯ABC》、《懲罰》,焦點翻譯小說《克雷的橋》、《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國內最新創作《念念時光真味》、《師大公園地下社會》、《炒飯狙擊手》、《螞蟻上樹》⋯⋯等等,都可以動動手指就開始閱讀電子書。

那麼,「我到底去國際書展幹嘛?」

事實上,參加活動、聽講座、趁機接觸平常自己不熟悉的出版社及出版品,是實體場地的強項;從國際書展現場的狀況,也可以發現出版社們把書展的重心移往這些活動,而非完全放在銷售上頭。

多買些電子書,然後一身輕鬆地去逛書展吧。

這絕對是年後開工的這禮拜,最愉快的一件事。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每週電子書最新訊息:

  1. 【一週E書】吳念真聊過去,咱大家來搏感情
  2. 【一週E書】它們保持好讀的特質,也適合在不同年齡,一讀再讀
  3. 【一週E書】為什麼一個國家要刻意製造自己被其他國家欺凌歧視的假證據呢?

延伸閱讀: